共軛導電高分子在有機太陽電池的應用

 

刊登日期:2010/12/28
  • 字級

太陽光取之不盡的特性,使其於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領域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加上石油短缺、電價上漲的問題已迫在眉睫,如何解決未來能源問題便成為相當急迫的議題。台灣的能源有95%以上倚賴進口,因此新能源的開發更顯其重要性,而新能源技術的開發,如能掌握現有成熟技術及切入市場之時程,加上同時兼顧技術的環保性與未來發展性,必能在新興能源技術上占得市場先機。而有機太陽電池(Organic Photovoltaics)製程環保,與較成熟之矽質太陽電池比較:在製程上,可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量、能源消耗(Energy Payback),加上溼式製程,因此硬體投資有機會大幅降低;在應用端,質輕又無破裂之虞的全塑化有機太陽電池,可經由印刷(Roll-to-Roll Printing)的製程達到。在各類型的太陽電池中,其生產的Throughput更具有最大利基,由於在室內或陰天(微弱光源)皆能正常使用的特性(這是矽質太陽電池所無法達到的),使其實用性及市場應用廣度更加提升。

有機太陽電池原理
有機太陽電池之組成主要將共軛高分子(電子施體(Donor))與碳材(電子受體(Acceptor))混摻(圖一(a)),使用ITO基板(玻璃或PET 塑膠材質上方Coating ITO(Indium Tin Oxide)薄膜)做為透明電極材料接著塗佈PEDOT: PSS導電高分子。在PEDOT:PSS之上的為Photoactive Layer,簡稱主動層(Active Layer),為此類太陽電池核心構造。最後蒸鍍金屬電極,即完成有機太陽電池。其光電效益的產生主要由共軛高分子所貢獻,由於共軛高分子是Direct Bandgap材料,加上高的吸收係數,因此有機太陽能的主動層厚度僅需要<200 nm的厚度(Polycrystalline CuInSe; CdTe:數個μm、Crystalline Silcon: 100 μm),為目前最輕薄的太陽電池技術,而薄的主動層也使此類型電池之主動層所需的成本大幅下降。

元件效率與材料設計
有機太陽電池用的共軛高分子,在結構設計上,最常採用電子施體與電子受體共聚的系統(圖二)。使用電子施體可選擇具有高度共平面的分子骨架,搭配高結晶性及高溶解度的側鏈,如設計成具高度共平面或易堆疊的結構,將能使高分子具較良好載子傳輸性的特質。電子受體則使用各種不同電子性質的單體,經由一系列不同拉電子基團(Electron Withdrawing Group)的選擇,可得到不同的P-type材料,包括吸收度、吸收範圍、能隙(Bandgap)及HOMO/LUMO能階等皆可進行調控。通常溶解度是共軛高分子設計上不可或缺的一環,將直接影響薄膜的品質及製程,一般是將各種長碳鏈導入共軛高分子的側鏈上,但因此部分不參與發電的機制,故以最少的比例來達到最佳的溶解度是設計的方向。

至於如何從能階調控元件開路電壓呢?由圖三可了解其基本原則,藉由Donor(共軛高分子)及Acceptor(碳材:PCBM)材料的最高占據分子軌域能階、(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HOMO)最低未占據分子軌域能階(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LUMO)及能隙設計開發能有效調控元件的開路電壓。因為共軛高分子吸收光的能量後產生激子(Exciton)(電子與電洞對-依庫倫力結合),由於有機分子產生的激子具相當高的束縛能(Binding Energy),其在室溫下,無法形成自由的電子與電洞。此時必須藉由共軛高分子與碳材-C60間,非常快速的過程(~psec)轉移電子給鄰近的C60分子,利用這種稱為光導致電荷轉移(Photoinduced Charge Transfer),快速的電子轉移現象,才能使電子電洞有效分離,而得到高濃度的自由電荷。因此,為了有效分離電子與電洞對,Donor和Acceptor之間LUMO能階的能量差ΔELUMO是必須的,最理想的能量差約為0.3 eV。


圖三、Donor與Acceptor的能階圖

除此之外,共軛高分子在有機太陽電池的應用,材料本身必須同時擁有很高的吸收光能力~2 × 105 cm-1、能隙控制在1.5~1.7 eV之間、HOMO值可以<5.2 eV、具備較高的分子量(較佳的成膜特性)、好的溶解度及Mobility>10-3cm2/Vs等特性(圖四)。材料本身能同時具備上述特性,才能有效利用太陽光產生更多的能量。


圖四、共軛高分子於有機太陽電池應用必須符合的特性

共軛高分子技術發展現況
聚(3-己烷基噻吩)(Poly(3-hexythiophene);P3HT)具有高度立體規則性(圖六(a)),是目前最廣泛使用在有機固態太陽電池的高分子材料,P3HT和PCBM混摻後所製成的有機太陽電池之光電轉換效率可達到4%。但P3HT的能隙約為1.9 eV,最長的吸收波長僅達600 nm,與太陽光譜相比,大部分的光都無法有效吸收。因此,大部分研究均朝向低能隙的廣波域吸收材料開發。

目前最高的轉換效率是以Carbazolebased為主體的PCDTBT(圖六(d)),由Konarka與Leclerc所發表,Konarka公司是目前發展固態有機太陽電池中,規模最大及發展最迅速的美國公司,在此領域具有領先的地位。元件效率在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tory(NREL)的認證下達到6.1%,其中開路電壓可達0.88 V,加上充填因子66%,使其具備高效率的特性。

以Thiophene-phenylene-thiophene (TPT)為主體的共軛高分子(圖六(h))是由工研院材化所提出,TPT結構是一個高度共平面性的單體,其分子的設計是利用分子內環化反應,將具有良好電洞傳輸特性的噻吩環和苯環系統結合,形成噻吩(4H-indeno[1,2-b]thiophene)結構,可避免分子因為立體障礙所產生的結構扭曲,而導致載子傳輸性質下降。此外,在噻吩的側邊引入正己烷苯取代基,可提高高分子的溶解度,同時有助於調控元件的Morphology,進而促進元件效率的提升。工研院利用TPT單體與許多不同缺電子性質的單體進行聚合反應,開發一系列不同能階與能隙的共軛高分子,均具有高電洞傳輸性質,最高可達1 × 10-2 cm2/V-1s-1。以PCBM做為Acceptor材料,短路電流密度為11.4 mA/cm2、開路電壓為0.86 V、充填因子為0.65,光電轉換效率可達到6.4%以上…以上內容為重點摘錄,如欲詳細全文請見原文

作者:陳志平/工研院材化所
★本文節錄自「工業材料雜誌288期」,更多資料請見:https://www.materialsnet.com.tw/DocView.aspx?id=90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