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亮度LED市場發展與展望

 

刊登日期:2010/6/4
  • 字級

2009年全球高亮度LED在LCD-TV背光源應用市場帶動下,市場規模達53億美元,較2008年成長7%。展望2010年,高亮度LED於手機應用已達飽和,再加上替代產品OLED顯示器市場滲透率成長,手機市場對高亮度LED影響力式微。反倒是LCD背光源與照明市場,由於應用市場規模大、高亮度LED市場滲透率低、高亮度LED產品價值(功能與價格比)提升,將成為未來大放異彩的潛力場域。在新興市場帶動下,估計2014年全球高亮度LED市場規模達202億美元。

2009高亮度LED市場回顧
1. 新興市場帶動,力抗全球經濟不景氣負面衝擊
2008年初全球能源價格高漲,具有節能優勢之LED成為大眾所看好的明星產業,陸續有新廠商跨足LED產業,產業內廠商看好LED在照明市場與液晶顯示器背光源市場滲透率成長,且持續擴產。在市場一片樂觀情境下,2008年第四季起受到全球金融海嘯影響,市場需求瞬間凍結,除照明等新興市場滲透率不如預期樂觀之外,聖誕燈串、小尺寸顯示器背光源等既有市場也因消費者購買能力下滑而呈現出衰退現象。

在市場一片蕭條情況下,韓國三星等LCD-TV廠商為了創造產品新賣點,刺激消費者購買意願,積極導入具有節能、多色彩、壽命長、薄型LED背光模組,使得高亮度LED市場需求呈現出意料之外的成長。圖一顯示2008年至2009年高亮度LED每季產值的變化,可清楚看出高亮度LED市場在兩年內,由樂觀轉變為極度悲觀,再到極度樂觀的過程。如此戲劇性的變化,說明目前高亮度LED市場淺碟性,任何一個應用市場需求變化,都將對整體市場產生劇烈的影響。


圖一、2008~2009年全球高亮度LED主要廠商每季市場變化

2. LCD顯示器之應用領域大幅度成長,照明應用前景看好
高亮度LED應用市場大致可分為可攜式產品、看板/顯示器、汽車、交通號誌、照明、電子產品/其他六大領域。依不同應用別來看,占整體應用市場比例最高且被廣泛應用的可攜式產品,過去以手機為單一最大應用市場,由於手機市場本身趨近飽和,加上LED發光效率提升且使用顆數減少,其市占率逐漸衰退,但透過其他可攜式產品如數位相機、NB與MP3等應用持續增加,特別是NB背光源採用高亮度LED的比例大幅提升,使可攜式產品整體市場占有率止跌回穩,如圖三所示。


圖三、2008~2009年全球高亮度LED應用市場變化

不同於可攜式產品市場微幅成長,照明市場是高亮度LED成長最為快速的應用領域,2009年市場占有率達12%,市場規模較2008年成長24%。看板/顯示器是高亮度LED成長第二快速的應用領域,2009年市場占有率達17%,市場規模較2008年成長17.5%。

高亮度LED市場展望
1. 2010年恢復兩位數成長,市場規模達82億美元
展望高亮度LED未來發展,其發光效率、演色性等產品特性持續改善,帶動產品價值上升,產品競爭力大幅提升。再加上各國節能減碳政策營造出有利的發展環境,以及既有業者與異業積極投入,高亮度LED將展現出快速且明顯的成長力道,預測2014年全球高亮度LED市場規模達202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達30%,如圖四所示。

2. 照明應用成長動能大,倍受市場矚目
受到LED燈具價格成本偏高、價格導向消費行為、照明燈具產品生命週期長、LED標準未定等問題,照明用亮度LED在整體照明市場滲透率難以如LCD-TV背光源般呈現指數型成長,但其成長性仍相當被看好。預期LED照明市場未來成長性的因素來自於:(1)技術不斷進步之下,高亮度LED流明效率提升,帶動LED燈具效率提升;(2)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壓力下,燈具產品價格不斷下跌,使得每單位流明價格跌幅大於每單位LED的價格;(3)照明大廠看好LED未來發展,紛紛投入LED照明產品研發與設計,在學習曲線的帶動下,使LED燈具成本降低;(4)各國積極建立固態照明標準,並希望推廣至國際;(5)在能源價格不斷攀升的趨勢下,將會持續強化LED於照明市場的導入與發展。

4. 全球汽車市場復甦與電動車發展,帶動車用LED成長
2008~2009年金融風暴造成全球汽車市場衰退,連帶影響全球車用LED市場衰退,2010年全球汽車市場復甦,各家車廠銷售量有明顯的成長,對於新車型發展也更趨積極,特別是電動車,更成為各家車廠積極開發的方向。
電動車相對於傳統汽車,為了提升汽車續航力,對於車燈耗能要求更高, LED車燈較傳統車燈耗能低(以LED頭燈為例,其較傳統鹵素車燈省70%電力),未來隨著電動車市場成長,車用LED市場將逐年成長。另外,汽車內部照明在保固維修費用低、車身設計考量、重視車廂內部環境舒適度,以及情境塑造的情況下,未來汽車內部採用高亮度LED的比例會隨著汽車整體產量的增加而成長……以上內容為重點摘錄,如欲詳細全文請見原文

作者:林志勳、李芷氤/工研院產經中心
★本文節錄自「工業材料雜誌282期」,更多資料請見:https://www.materialsnet.com.tw/DocView.aspx?id=861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