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京都大學與理化學研究所、英國牛津大學共同開發了一項可提高鈣鈦礦太陽電池發電效率的技術,透過4層發電材料相互堆疊,進而可吸收各種波長的光。
研究團隊開發的是具有4層鈣鈦礦半導體的太陽電池。在進行半導體積層之際,會遇到最下層(Bottom Cell)的部分(容易導電的)分子難以進入底層的問題,而研究團隊發現,一種名為苯丙胺酸(Phenylalanine)的物質很容易與鈣鈦礦半導體中含有的金屬錫(Sn)相互作用,使其在形成薄膜時朝向底部配置。在Bottom Cell成膜過程予以添加後,Bottom Cell的電壓提高,薄膜的品質亦有所提升。
結果顯示,研究團隊成功實現了4種類型的鈣鈦礦半導體積層,並達到27.9%的發電效率。目前已有部分研究實現了30%左右的發電效率,因此京都大學等將持續推動提高效率之研究,且預期透過稍微修正薄膜厚度,發電效率將可望提高到34.4%。今後若能達到35%,將有助於發電與行駛同時進行之「太陽能汽車」的實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