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恩、黃郁雯、孫瑞聰、黃雯婕、李麗梅、翁子雅、王儀婷、鐘琍菁、李俊錡、謝欣如、陳幸德 / 工研院材化所
全球溫升控制的承諾越來越難達成,各國加強產業減碳技術推廣及相關政策支持已刻不容緩。經諮詢訪視35家不同產業業者,瞭解其於廢水/污泥處理系統、沼氣利用的現況及困難點,除用地受限與沼氣產量等技術問題,尚需要政府推行綠色資金等政策輔助,以克服整體系統投資金額過高之問題。沼氣發電產業鏈方面,則需要加強業者對於醱酵技術的熟悉以及發電機具的維護保養能力,也需要政府增加電網併網容量、發展多元化併網技術,及躉購電價額度討論等政策面協助。
【內文精選】
前 言
近幾年因全球暖化加劇,氣候越趨異常, 各地極端氣候現象頻傳。於2024年10月,聯合國環境署(UNEP)發布的「2024年排放差距報告」中指出,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仍持續增長,相較2022年甚至增加了1.3%;並指出在現有的政策下,全球溫升幅度將上升至3.1˚C,是既有承諾值的2倍,而即使在完全執行有條件「國家自主承諾」(NDCs)的情況下,溫升幅度仍會增加到2.6˚C,顯見減碳(Carbon Reduction)技術推廣、相關政策支持的強化已是刻不容緩。
產業廢水/污泥處理及沼氣利用現況
研究團隊諮詢訪視35家不同產業業者,其產業別組成如圖一所示,分別為食品醱酵業、石化業、樹脂業、聯合污水處理廠及水資源中心,其中以食品醱酵業為多數,占22家。進一步分析計算各廠家的遭遇問題,包含廢水處理(28%)、污泥去化(26%)、沼氣利用(41%)與節水節電(5%)。
圖一、諮詢訪視35家業者之產業類別占比
由訪視結果可知,在現有廢水/污泥處理系統中,處理系統能耗過高、污泥清運成本過高、未能建設厭氧廢水處理系統/沼氣發電系統,是各業者遭遇問題的大宗。
經評估分析,用地不足或初估沼氣量不足等因素,可藉由設置高效厭氧系統或增加生質物料、以不同醱酵料源共醱酵等方式提升沼氣產生量、減少用地需求等方式解決;污泥清運費用過高或有生質物料去化需求者,則可應用工研院開發的超音波污泥減量技術,提升污泥消化分解率同時增加沼氣產氣量,來達到污泥去化及沼氣提量之目的。然厭氧處理設施、沼氣發電設備投資金額過高,仍是使目前多數業者卻步的主要困難點,由工研院沼氣團隊收集之資料顯示,從厭氧處理系統、沼氣脫硫系統到發電機系統等完整系統建置投資,其評估回收年限可能高至10年,對於需大幅改變既有系統的業者來說,建置成本及難度過高。此部分未來希望藉由躉售費率提升及綠色資金補助、綠色授信等政策來加強業者建置誘因。
沼氣發電產業推行之困難
研究鎖定6家沼氣發電產業鏈相關業者進行諮詢訪視,包含:沼氣發電整場規劃廠商、發電機系統提供者或能資源中心營運/操作單位。經彙整分析後發現,沼氣發電產業推廣目前遭遇的困境大多相似,其共同需求主要可分為技術需求及政府部門協助之層面,大致整理為圖三所示。
圖三、諮詢訪視6家沼氣發電產業鏈業者之共同需求綜整
技術需求層面,可應用工研院開發的超音波污泥減量結合厭氧醱酵(Anaerobic Digestion)技術,提升沼氣濃度,減少廢棄污泥量與清運費用,縮短回收年限;現有沼氣發電機多為進口發電機,設備維護成本高昂,也使業者裝設之意願下降;另外,由於不同行業的有機料源特性不同,也會影響沼氣產量;國內可設置沼氣發電之案場,面臨併網饋線容量不足,尚待政府部門協助擴建饋線容量與多元併接模式的可行性,以提升沼氣發電的操作穩定性及營運效益 ---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本文節錄自《工業材料雜誌》456期,更多資料請見下方附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