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淳、呂學隆 /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
近年來,隨著電動車、消費型電子產品以及再生能源系統的普及,對高能量密度與低成本的鋰電池需求日益增加。過去,三元材料一直被視為高能量密度的代表,但其安全性和成本問題不斷受到關注。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各界提出許多正極材料的技術變化,如:提升鎳含量與降低鈷含量來達到提升能量密度同時降低成本的技術,或使用磷酸鋰鐵錳(LMFP)以提升工作電壓並兼具低成本的特性,另外還有針對集流體使用複合式銅/鋁箔技術,以達到減輕重量並提高能量密度,以及降低金屬使用量達到降低成本等。這些技術皆同時具提高能量密度與降低生產成本的特性,並已列入在指標廠商的開發項目中,且部分技術也已悄悄導入實際產品中進行應用。本文著眼於國際車廠對高鎳無鈷正極材料與LMFP的導入與規劃、LMFP於電動二輪車與電動車導入的現況,以及複合式銅/鋁箔的技術發展現況等三個議題進行介紹,同時觀察到這些技術在開發與量產方面已取得重要的進展。
【內文精選】
國際車廠對鋰電池材料技術的選擇
1. BMW
德國國際車廠BMW在電動車開發技術中,對於不同定位的電動車採取不同材料體系的應用策略,在針對不同市場需求以及為滿足不同客戶群的開發上,提出以下三種策略。
① 高能量、高性能的電動車動力電池開發:
BMW仍選擇使用鎳含量較高的三元體系正極材料(現今能量密度約在250~280 Wh/kg)。除此之外,也對其他材料的改良進行選擇,如在負極材料中增加矽材料的含量以提高電容量,以及不排斥朝向將電解液轉為固態形式的固態電池技術進行開發。
② 具高能量密度並降低成本10~20%的電動車動力電池開發:
在考慮降低成本且不犧牲太多能量密度的情況下,提高鎳含量與降低鈷含量技術受到重視。鈷金屬因開採人權議題與供應不穩定的影響,使其價格居高不下,因此降低鈷含量也成為各大廠商重要議題。
③ 成本降低30%的電動車動力電池開發:
已成為低價代名詞的正極材料LFP,雖然在電芯製造成本中可降低30%,但能量密度更低於三元系材料,也因此發展出許多LFP的改質技術,如:顆粒奈米化,表面碳材料的包覆技術、奈米碳管的導入技術、厚電極製程技術等,使現今LFP單位電芯能量密度可達190 Wh/kg。另外,還有LMFP材料技術的開發,使能量密度有望能達到200 Wh/kg以上(如圖一)。
圖一、BMW高性能與低成本電動車動力電池材料選擇與開發規劃
高電壓磷酸鋰鐵錳正極材料(LMFP)
LMFP正極材料相較於LFP具提升能量密度與熱穩定度的優勢。其於成本方面較NCM811低10~20%,能量密度較LFP提高10%,因此成為與目前發展LFP材料廠商以及使用LFP的客戶們相當期待的發展技術。然而,在部分研究中,儘管LMFP相較於LFP具較好的安全性、循環壽命以及能量密度等優勢,但仍然面臨著一些挑戰,包括:低導電率、電壓雙平台以及錳溶出等問題,限制了LMFP的應用與普及,說明如下:①低導電率:LMFP更趨近於絕緣體,使電子遷移受阻;②雙電壓平台:由於Mn與Fe氧化還原電位差距較大,因此在充放電過程中會出現2種不同的工作平台,分別位於3.3 V與3.9 V,使在BMS管理設計上相當棘手;③錳溶出:Mn離子容易產生Jahn-Teller Effect,使得Mn離子會在負極表面沉積,進而阻礙SEI膜的成形。
複合式銅/鋁箔技術—減少集流體的使用有助於提升能量密度與降低成本
複合式銅/鋁箔是一種新型材料,在塑膠薄膜PET、PP、PI等材質表面,透過磁控濺鍍等方式,使銅均勻鍍在基材上,其特點在於金屬的使用量可以減少約50~80%,這也意味著能降低單位電芯的整體重量,使重量能量密度得以提升。根據研究報告指出,當負極集流體銅箔使用複合型時,能量密度可以提升3.3%;當正極集流體鋁箔使用複合型時,能量密度可以提升2.6%;當兩邊集流體皆使用複合型時,能量密度可以提升6.1%。
此外,除了能量密度的提升與成本降低的優點外,複合式銅/鋁箔技術還兼具安全性的提升。根據理論基礎推測,當電池發生內部短路時,是由於複合集流體金屬層較薄,在穿刺所產生的毛刺尺寸較小,加上高分子材料層受熱熔化後會進行包覆而使其斷路,從而降低毛刺刺穿隔膜的機率,可達到抑制電池熱失控的效果(如圖十) ---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圖十、複合式銅/鋁箔穿刺示意圖
★本文節錄自《工業材料雜誌》451期,更多資料請見下方附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