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濃度二氧化碳吸附材料技術開發

 

刊登日期:2023/12/5
  • 字級

王允欣、吳家樂、朱仁佑 / 工研院材化所
 
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導致嚴重的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等問題,主要碳源來自大型化發電廠、鋼鐵廠及化工廠等點源,CCS技術是目前最有效達成減排的手段。近年來空氣捕獲議題也逐漸受到重視,可以藉由DAC技術去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以解決移動源的減碳問題。二氧化碳捕獲技術包括吸收、吸附、冷凍、薄膜分離以及生物法等,其中吸附法憑藉其低能源損耗、應用範圍廣泛、無設備腐蝕問題等優勢,被視為具有競爭力之減碳技術。而在二氧化碳捕獲材料開發方面,減碳效率、捕獲量、熱穩定性與操作成本等為主要參數指標,並且於應用端必須考慮到進氣氣源環境(如成分、壓力、流量、溫度),透過最適減碳技術篩選,才能滿足終端使用者於高效、節能、低成本之減碳技術需求。
 
【內文精選】
二氧化碳捕獲技術概述
總覽二氧化碳捕獲(Carbon Capture)主流技術,大致分成吸收(Absorption)、吸附(Adsorption)、化學迴路(Chemical Looping)等三種方法。吸收法為目前業界主要採取之捕碳方式,選用的吸收劑為鹼性水溶液、胺類以及醇胺類等,相關技術發展純熟,屬商業化製程規模,為利用吸收劑與二氧化碳以逆流方式於吸收塔中接觸,兩者產生化學反應來達到二氧化碳捕獲目的,搭配熱蒸氣等方式進行材料再生,可處理低二氧化碳分壓之氣體,提供高二氧化碳捕獲速率。
 
常見的固體吸附型材料包括沸石(Zeolite)、固態胺吸附劑(Solid Amine Sorbent)。沸石材料的操作原理為物理吸附,利用二氧化碳與吸附劑之間的凡德瓦爾力或靜電力,達到二氧化碳捕獲目的,優點為穩定性佳、生命週期長,並且技術應用較為成熟,已具備商業化能力。固態胺吸附劑主要組成為矽基材與弱鹼性胺類分子材料,擁有高吸附量以及低再生能耗特性,同時水氣耐受度高,於商業化二氧化碳捕獲技術被視為具有高度應用潛力。
 
固體吸附材料效能與應用
吸附材料的選擇被視為相當重要的碳捕獲關鍵因素,一個好的吸附材料,先決條件是具備高吸附量(Capacity; >3 mmol/g @Flue Gas)與長時間穩定性(Long-term Stability);並且一般石化業的排放氣體組成為12~16%二氧化碳、5~7%水氣、70~75%氮氣以及少量硫、氮化物等,因此吸附材料對於二氧化碳必須擁有高選擇性(Selectivity),使回收的二氧化碳氣體為高純度等級(>85%),以提升後續應用的經濟效益。然而除了吸附材料本身性能,成本問題也是實際應用的考量之一,每公斤的吸附材料成本低於50美元為當前市場化的公認目標;同時降低再生材料所需能耗,也能有效減少成本支出。
 
本實驗室以常見之13X(鈉型矽鋁酸鹽)以及5A(鈣型矽鋁酸鹽)分子篩顆粒型吸附材料進行二氧化碳捕獲性能測試,測試條件為濃度3,000 ppm、進氣流量1 L/min,並將吸附曲線結果繪製於圖一。可以明顯比較出13X分子篩的吸附性能優於5A分子篩,約4小時可以達到吸附平衡,為5A材料的4倍,這是由於13X材料具有較大孔徑(約10Å)、低矽鋁比例,以及具與二氧化碳有強靜電作用陽離子之故。
 
圖一、沸石材料於二氧化碳之吸附曲線
圖一、沸石材料於二氧化碳之吸附曲線
 
相較於分子篩材料的碳捕獲效率會因高溫環境(>40˚C)與水氣氛圍而受到顯著影響,固態胺材料已被證實即使在高溫煙道氣環境中(~60˚C)亦可展現高吸附能力,並且在濕氣存在下保持穩定,能克服目前沸石材料的應用瓶頸。目前固態胺材料根據製備方式可區分成三大種類,包括:含浸法(胺類材料藉由濃度差以及親和力等驅動力含浸至基材孔洞中,兩者之間的吸引力為凡德瓦爾力以及靜電作用力)、接枝法(基材表面藉由化學鍵結方式,進行胺基修飾)以及共聚物法(同樣是利用化學鍵結的方式將胺基與基材結合,但可製備高分岐胺類)。
 
固態胺材料效能以熱重分析儀進行碳捕獲分析,將微量樣品在氮氣氛圍中進行加熱,預先去除材料表面的水氣等雜質,而後降溫至吸附溫度,通入5~10%二氧化碳氣體進行吸附程序,藉由材料的重量變化計算二氧化碳吸附量,結果如圖六,與文獻結果相比,可提升2~4倍以上的吸附能力,並且脫附溫度低於120˚C,降低1/4操作能源損耗。根據二氧化碳連續吸脫附測試結果,本實驗室所開發之固態胺材料具有穩定的再現性特性,同時製備方法簡單快速,預期未來於低濃度減碳與直接空氣二氧化碳捕獲具有高度應用潛力 ---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圖六、工研院開發低能耗/高效率固態胺材料之碳捕獲結果分析
圖六、工研院開發低能耗/高效率固態胺材料之碳捕獲結果分析
 
★本文節錄自《工業材料雜誌》444期,更多資料請見下方附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