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建築物或車體儲藏能源的3D結構碳材

 

刊登日期:2023/9/19
  • 字級

日本東北大學與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合作開發出「階層性多孔質微晶格碳材(Carbon Micro-lattice)」,除了機械性強度極佳的晶格構造之外,同時擁有電容器(Capacitor)功能的比表面積。研究團隊利用經過調整的立體光刻3D列印機用複合樹脂,在碳化後以鹽酸處理,成功在樑柱內部導入Macro、Meso、Nano之三階段尺寸的孔洞。
 
近年來為了追求極致的輕量化與省空間化,在支撐重量的結構上賦予蓄電功能,讓過去能源儲存設備所佔重量與空間等於零的「結構性能源儲藏」概念備受關注。這項概念倘若成真,可望顛覆既有能源儲藏的作法。例如研究發現,可將碳纖維強化塑膠(CFRP)的碳做為電極,樹脂做為介電體,並利用於飛機的機翼或車體進行充電。然而這類以CFRP為主體的結構性能源儲藏技術雖有強度上的實績,但須將碳纖維編織成布狀並堆疊,因此仍有加工成精細或立體形狀等課題。
 
有鑑於此,東北大學的研發團隊應用了過去所研發之具有導電性、輕量高強度的微晶格碳材。首先利用立體光刻3D列印機在UV樹脂中混入氧化鎂(MgO)奈米粒子,調整此複合樹脂後塑形至微晶格結構並予以碳化。接著將得到的微晶格碳材浸漬於60℃的鹽酸一天半,其中含有的氧化鎂奈米粒子因此脫離,柱子內部則在保有晶格構造的孔洞(~100 μm)下導入了奈米多孔質。最終柱子內部因氧化鎂奈米粒子脫離形成了Meso(~50 nm)、Macro(~2 μm)、Micro(~1 nm) 3種孔洞,加上晶格結構,進而製作出具有4階段孔徑的階層性多孔質微晶格碳材。
 
而Macro孔洞、Meso孔洞、Nano孔洞的網絡隨著碳化導致的線性收縮率從之前的60~70%減少至40%。加上樑柱內部猶如植物維管組織般遍佈,連同晶格結構,俾使結構整體可發揮迅速運送液態電解質之通道機能。除了具備顯示電容功能的比表面積之外,壓縮強度達到7.45~10.45 MPa,楊氏模數為375~736 MPa。水系/有機系電解質的每單位電極面積最大容量則分別為11.5 F・cm-2、1.5 F・cm-2
 
此次的研發成果除了厚度等同高度的立體構造仍可具備蓄電功能,同時也充分展現做為不易形變之結構材料的性能。另做為電氣化學電容器而言,亦首次證實是一項具備實用水準之機械性能的(mm)厚度結構體。今後研究團隊將利用新材料製造實用性尺寸的零組件,例如無人航空機的框體、可攜式設備的框架等。另一項目標則是製作出結合正負極的充電設備。

資料來源: https://www.tohoku.ac.jp/japanese/2023/08/press20230823-01-3d.html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