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電致發光織物的進展

 

刊登日期:2023/1/5
  • 字級

趙蓓瑩、黃泳彬 / 工研院材化所
 
近年來,交流電致發光(ACEL)作為一種顯示技術已被快速且蓬勃地研究。由於組件材料(發光層、介電層、電極層)的優化,ACEL器件展現了極高的可變形性、高穩定性和拉伸發光特性,且不會產生熱源,因此ACEL能夠適用於顯示紡織品和作為傳感器使用。在這個穿戴式電子產品和柔性顯示器有巨大需求的時代,柔性ACEL器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加速了研究成果的突破。本文首先介紹ACEL器件的結構和機制,並重點整理柔性ACEL器件的功能和發展;再來,分別對兩種不同型態(發光纖維、發光薄膜)的ACEL紡織品研究進展做說明;最後則是探討ACEL在傳感器上的應用。
 
【內文精選】
柔性ACEL元件的進展
因織物本身是一種具有彈性且不平整的布料,與電子元件結合時,電子元件必須具有可延展的特性,在彎曲變形的同時也不能影響通電的效能。而柔性ACEL因具備拉伸、可撓、扭曲以及適應非平坦表面的能力,所以用途廣泛,特別適合用在紡織品領域,故此處先對柔性ACEL元件進展進行介紹。
 
Yunlei Zhou等人開發了一種可拉伸電致發光元件,使用熱黏合法製備,上、下皆為奈米銀線透明電極(Transparent Electrode),以及包夾在中間的發光層。透明電極的製備是將奈米銀線分散在異丙醇中並噴塗於TPU基板上,加熱至160˚C使奈米銀線埋入TPU中固定,有效提升可拉伸性。透明導電層中奈米銀線基重為~40 μg/cm2、透光度40%、片電阻為2.1 Ω/sq。發光層則是將磷光粉體(ZnS:Cu)分散在溶解的熱塑性彈性體中,使用行星式球磨儀均化,磷光粉平均粒徑可降低至~2.6 μm,再加入高介電值熱塑性彈性體e-PVDF-HFP,讓元件在2 kHz及180 V驅動電壓下,亮度可達192 cd/m2。製備完的可拉伸電致發光元件柔性性能如圖三(a),經過不同程度的拉伸(25%、50%、75%、100%),元件未損壞、發光性能也未受損,且在拉伸率達100%時亮度為原來的1.3倍,主要是因為拉伸導致元件厚度降低,發光層電場增加進而增強亮度;圖三(b)為經過500次循環後的亮度變化率,在20%拉伸率經過500次循環後,強度保持在初始值的89%,而50%拉伸率經過500次循環後,強度保持在初始值的81%,顯示其具備高穩定性;圖三(c~e)則是對發光元件進行穿刺、切割及打孔等破壞性測試,皆不影響發光效能。
 
圖三、可拉伸電致發光元件(a)拉伸亮度測試;(b)20%及50%拉伸率重複500次之耐用度測試;(c)穿刺測試;(d)切割測試;(e)打孔測試
圖三、可拉伸電致發光元件(a)拉伸亮度測試;(b)20%及50%拉伸率重複500次之耐用度測試;(c)穿刺測試;(d)切割測試;(e)打孔測試
 
柔性ACEL織物
2. ACEL纖維技術
Zhitao Zhang等人通過一步擠壓製程製備超拉伸電致發光纖維(Super-stretchable Electroluminescent Fibers; SEFs)。SEFs的製造過程如圖十三,外部為發光層(綠色,由發光粉體和有機矽膠彈性體組成)以及內部兩個平行之水凝膠電極(藍色),分別通過三個注射泵之針頭共擠壓,再由後端滾輪收集而得。水凝膠電極由PVA和PEO混合而得,透光度>92%、電極可拉伸800%,並在300%拉伸1,000次循環應變下,電阻變化率<4%,顯示水凝膠電極具備高度穩定性。
 
圖十三、超拉伸電致發光纖維(SEFs)的製造示意圖
圖十三、超拉伸電致發光纖維(SEFs)的製造示意圖
 
ACEL在傳感器上的應用
ACEL裝置除了可以結合紡織品作為顯示應用外,也越來越多人將它應用於傳感器上。Yotsarayuth Seekaew等人利用絲網印刷及滴塗方式製備石墨烯基ACEL二氧化碳氣體感測器,藉由CO2分子和石墨烯間電荷轉移而造成的電阻變化,進而影響ACEL發光效能,並藉此特性開發可視化二氧化碳偵測器。當CO2濃度越高,在石墨烯表面反應使得電洞減少,進而導致電阻增加、ACEL亮度銳減。此感測器可重複使用且再現性高,對CO2具有良好的靈敏度外,也具有高選擇性。
 
另一個應用則是結合濕度傳感器,Yaqin He等人開發一種柔性紙基ACEL濕度傳感器,因紙具有良好的機械穩定性、成本低、可回收、重量輕、對環境友好及高柔韌等特性,且紙的多孔結構及粗糙表面有利於水氣的吸收,是良好的濕度感測介質。此篇文獻中,紙可以作為底層鎳電極載體,也可作為ACEL裝置的介電層,藉由吸收環境中的水氣影響介電常數,進而提升ACEL裝置的發光效能。ACEL裝置在固定電壓及頻率的測試下,環境中濕度越高,發光效能越好。此技術未來可應用於採收後的蔬菜及作物,利用低光照特性延長新鮮期,同時監測環境中的濕度變化---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本文節錄自《工業材料雜誌》433期,更多資料請見下方附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