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之發展及應用展望(下)

 

刊登日期:2022/8/5
  • 字級

李家瑋、陳志平 / 明志科技大學材料工程系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因優良的光電性質而被廣泛研究,在形成鈣鈦礦晶體時容易形成各種缺陷,本文探討其缺陷的種類及其特性,透過添加劑工程與界面工程的製程減少鈣鈦礦中的空位缺陷、間隙缺陷及反位缺陷等,再將不同能隙的太陽能電池進行串聯,有望突破32.5%之Shockley-Queisser理論極限,同時運用添加劑工程、界面工程以及串聯太陽能電池工程提升光電轉換效率和元件穩定性。隨著優化工程的進步,元件性能及穩定性技術的突破,PSC的未來願景是備受矚目的。

【內文精選】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簡介
2. 界面工程
界面工程(Interface Engineering)在提升光電性能和長期穩定性等方面至關重要,因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的界面與缺陷管理、載流子動力學和表面鈍化密切相關。

對於正式(n-i-p)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結構,Liang, Zhurong, et al.團隊在介孔型TiO2(mp-TiO2)薄膜和鈣鈦礦層之間引入了超薄的Al2O3界面層,並獲得了增加的開路電壓(VOC)和PCE,這歸因於TiO2/MAPbI3界面處的表面缺陷狀態降低,增強TiO2/MAPbI3界面的電子提取與電子注入性能,並有效降低載流子復合率。同時在紫外光下抑制了TiO2表面的氧空位形成,顯著提高了元件的穩定性。Jung, Eui Hyuk, et al.團隊在基於SnO2的電子傳輸層(Electron Transport Layer; ETL)薄膜引入了NH4進行鈍化,由於SnO2層在表面產生陷阱態(OHT),因此減少SnO2表面上的缺陷位點至關重要,實驗結果表明,NH4F不僅可以鈍化表面缺陷,同時還誘導SnO2的化學摻雜。這歸因於NH4F的弱酸性銨陽離子(NH4+)可以與SnO2表面的末端羥基反應,形成氨氣(NH3)和水蒸氣(H2O),而氟陰離子可以摻入缺陷位點。

 
2021年間我們團隊合成基於Spiro[fluorene-9,9ʹ-phenanthren-10ʹ-one]的雙功能界面層材料(MSs),不僅改善了氧化鎳(NiOx)的表面形貌,並修飾HOMO能階如圖九(a),沉積在其上的鈣鈦礦薄膜具有較大的晶粒尺寸和均勻性如圖九(b),而疏水性質防止水氣的滲入,顯示出良好的長期器件穩定性,甚至在氬氣(25˚ C)下370天後仍保持90%以上的光電轉換效率。此外也合成了三個以四苯基乙烯為核心、稠環封端二芳胺為給電子基團的p型小分子(CL-1~3),稠環封端二芳胺的設計策略涉及使用苯用於CL-1、用於CL-2、芘用於CL-3,如圖九(c),其用於NiOx/鈣鈦礦層的界面層,效率達20%以上,提供一種新的分子設計。
 
圖九、(a)能階示意圖;(b)鈣鈦礦表面形貌;(c) CL-1~3化學結構
圖九、(a)能階示意圖;(b)鈣鈦礦表面形貌;(c) CL-1~3化學結構
 
未來展望–串聯型太陽能電池
目前最有機會快速商業化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技術,為鈣鈦礦與Si太陽能電池做成堆疊(Tandem)型串聯電池。2018年6月英國牛津光伏公司,成功做出鈣鈦礦/矽晶串接型的太陽能電池效率達27.3%,相繼在2018年12月時打破自己的紀錄達到28%的光電轉換效率。直到2020年1月柏林亥姆霍茲中心(Helmholtz-Zentrum Berlin; HZB)的團隊將這一紀錄推到了29.15%,其太陽能電池結構如圖十(a),並發表文章在Science期刊上。2020年12月21日牛津光伏以29.5%的效率(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證實了這一新紀錄),再度成為新霸主。接著2021年Jäger, Klaus, et al.團隊利用鈣鈦礦(MAPbI3)/矽晶串接型太陽能電池,結構如圖十(b),來研究鈣鈦礦層發射光與矽的耦合,發現對於795 nm的發射波長,鈣鈦礦中產生76%的光到達矽層,產生的光中只有4%離開太陽能電池結構進入空氣,17%被鈣鈦礦層重新吸收,如圖十(c)所示,這有助於光子回收。進一步根據實驗光致發光量子產率值,發現鈣鈦礦頂部電池中產生的多餘電子電洞對中超過50%可以被矽(底)電池重複使用,這顯著提高了能量產量;且在雙面配置中,鈣鈦礦/矽串聯太陽能電池利用1.60~1.65 eV帶隙鈣鈦礦以獲得最佳元件性能,並且發光耦合進一步將電流失配的影響降至最低,該結果對於開發串聯太陽能電池的最佳鈣鈦礦材料非常重要,使效率不再是商業化的限制---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圖十、鈣鈦礦/矽晶串接型太陽能電池結構與光子吸收相對分布圖
圖十、鈣鈦礦/矽晶串接型太陽能電池結構與光子吸收相對分布圖
 
★本文節錄自《工業材料雜誌》428期,更多資料請見下方附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