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致中 /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
台灣化學產業上游(輕油裂解廠)業者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為1,500萬公噸,中游的合成原料、塑橡膠製品與非石化化學品生產廠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為約2,500萬公噸,產業整體碳足跡約在8,700萬公噸CO2e/年。上游業者有97%為燃燒燃料所造成的排放;中游的合成原料、塑橡膠製品與非石化化學品生產業者有50%為燃燒燃料產生熱能所排放,50%為電力使用的間接排放。台灣化學產業達到淨零碳排目標的可行做法有:①改用低碳燃料;②使用綠電;③開發「製程最適化」與「低碳製程」技術;④使用低碳原料;⑤回收塑橡膠製品供應低碳原料。
圖一、國發會提出之台灣2050淨零排放規劃
【內文精選】
淨零碳排趨勢對全球化學產業產生的影響
目前有137個國家或地區已宣示淨零排放的承諾,涵蓋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88%,占全球各國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的90% (Net Zero Tracker, 2022)。淨零碳排風潮襲向全球之際,首當其衝的就是排碳大戶產業,石化、鋼鐵、水泥等產業成為千夫所指的排碳元兇。
3. 丹麥將停止北海油氣開採,後續效應有待觀察
2020年12月丹麥政府承諾2030年將CO2排放量從1990年的水準減少70%,並在205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為全球最積極的氣候目標之一。亦將逐步淘汰石油和天然氣生產。
2020年12月丹麥政府宣布取消第8輪北海探勘許可,並在2050年之前禁止所有海上油田生產活動。丹麥、哥斯大黎加、法國、格陵蘭、愛爾蘭和瑞典在COP26結束後宣布成立新聯盟,承諾邁向終止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其中法國將在2040年前逐步淘汰碳氫化合物的生產,愛爾蘭和葡萄牙亦在考慮類似的政策。
另外西班牙議會正在審議一項立即禁止所有新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開採,以及到2042年禁止所有現有許可證的計畫;2019年12月英國亦承諾終止海外化石燃料融資;世界銀行集團和歐洲投資銀行承諾分別於2017年和2019年終止對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的融資。
台灣化學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狀態
我國化學產業中,化學產品生產廠每年排放>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而列的鋁鈧靶材,並應用於聲波共振元件用之壓電薄膜沉積。管之業者共計有46家,經加總計算共計達3,250萬公噸/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圖四)。
台灣化學產業之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狀況,2018年石化上游產品(輕油裂解廠)業者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為1,477萬公噸(約1,500萬公噸),中游的合成原料、塑橡膠製品與非石化化學品生產廠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為2,531萬公噸(約2,500萬公噸)(見圖四)。其中石化上游產品業者的溫室氣體排放,有97%為燃燒燃料產生熱能所排放,3%為電力使用的間接排放;合成原料、塑橡膠製品與非石化化學品生產廠的溫室氣體排放,有50%為燃燒燃料產生熱能所排放,50%為電力使用的間接排放。
台灣化學產業減碳的因應對策
由前述「台灣化學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狀態」中的排放量資料,分析產業物質流後可以得到的進口原料與產品廢棄後的碳足跡(進口原料碳足跡約為3,160萬公噸CO2e/年,產品廢棄後碳足跡約為2,300萬公噸CO2e/年)(範疇三,Scope 3),我國化學產業上下游的整體碳足跡約在8,700萬公噸CO2e/年(圖七)。
圖七、台灣化學產業減碳四路徑
台灣化學產業要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首先要針對產業內排放的溫室氣體量進行減量,產業上游業者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中97%為燃燒燃料產生熱能所排放,因此「改用低碳燃料(Low-carbon Fuel)」為短期內可執行的第一項對策。中游的合成原料、塑橡膠製品與非石化化學品生產廠的溫室氣體排放有50%為燃燒燃料產生熱能所排放,50%為電力使用的間接排放,因此「改用低碳燃料」與「使用綠電」為降低碳排的可行策略。同時參考BASF的減碳措施,開發「製程最適化」與「低碳製程」技術,則為中長期可投入的減碳策略---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本文節錄自《工業材料雜誌》426期,更多資料請見下方附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