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島大學等解明三元系高分子太陽電池穩定性提升之機制

 

刊登日期:2022/5/19
  • 字級

日本廣島大學與筑波大學利用電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針對既有手法難以明確瞭解之三元系高分子太陽電池穩定性提升的機制,成功地實現了分子等級的解析。研究中利用了自主研發的太陽電池構造,可同時測量電子自旋共振與太陽電池的性能,同時也是世界首創的量測方法。測量結果顯示,在太陽電池運作的狀態下,太陽電池內部之電荷狀態(自旋狀態)的變化與太陽電池的性能(電流或電壓)具有強烈相關性。

此外,亦確認太陽電池的性能變化是由做為太陽電池構成材料的光活性層與電子傳輸層之電荷狀態的變化所引起,此變化導致太陽電池的電流減少與電壓增加。另可知透過將三種半導體材料中的n型半導體添加至光活性層中,可抑制因光照射引起的電荷累積,進而減緩了太陽電池的劣化。新開發的手法將能提供防止太陽電池劣化所必需且前所未有之分子等級的資訊。今後以利用新手法取得的資訊為基礎,將可望有效推動低成本、高效率、長壽命且環境友善之太陽電池的製品開發。


資料來源: https://www.hiroshima-u.ac.jp/news/70497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