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川縣立大學積極推動利用雜草生產甲烷氣體以做為防災、緊急應變用能源之相關研究。將雜草發電裝置在設置於防災據點或休息站停車場,除了災害發生時之外,亦可應用於煮食、手機充電等一般用途。
研究人員在2011年3月東日本大地震發生之際從事以發酵食品廢棄物製造甲烷氣體的研究,然而在緊急災害發生時,食物等物資也陷入困頓而無法取得相關廢棄物。在經歷避難生活的過程中,研究人員注意到即使震災之後雜草、落葉仍到處可見,若能將其轉換成電力或氣體,將可望有助於災害發生時的緊急應變處理。研究人員從而展開相關研究,並於震災10年後開發出可利用雜草製造甲烷氣體之發酵裝置。
植物被堅硬的細胞壁覆蓋,因此雜草、落葉難以進行發酵。而研究人員利用了牛胃中的微生物進行雜草、落葉的分解。以現有的實驗設備為例,一天處理50公斤的雜草,可產生足夠5戶家庭使用的氣體。若將裝置設於市民會館等住民易於聚集的地方,除了利用於燃氣煮食之外,並可用於發電機發電,在防災應變用途可望有所助益。
此外,若設置於休息站等據點可望帶來更多優點。由於攤販、餐廳等會產生蔬菜廢料或生垃圾,即可利用於發酵設備製造氣體,不僅可以減少垃圾,並可有助於降低水電瓦斯等成本。然而裝置有一段時間不使用的話,微生物會進入休眠狀態,活性也隨之降低,因此設備須持續運作。有鑑於此,研究人員試圖將生產甲烷氣體時產生的發酵液活用於肥料用途,因此在校內栽種啤酒花,並在當地啤酒公司的協助下,以此為原料製成的啤酒實現商品化。而以發酵液種植之農產品的銷售所得也將可應用於維持裝置的正常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