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積極主導國際標準制定,期發揮國內化學產業技術優勢

 

刊登日期:2021/8/5
  • 字級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市場上對於具有抗病毒能力的產品需求急遽提升,化學業者、加工品製造商皆相繼投入多樣化製品開發,日本各類工業製品採用銀/銅化合物、光觸媒、四級胺鹽(Quaternary Ammonium Salt)的狀況也日漸擴大,而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在2019年發佈以塑膠等素材為對象之抗病毒測試評估標準即是在日本主導之下制定而成。取得國際標準化的主導權對於企業的事業戰略將會帶來重大影響,同時抗病毒也將可望成為另一項日系企業活用其材料技術優勢的重要市場。

ISO在2019年發行了一項評估塑膠、陶瓷、皮革、橡膠等多孔質表面的抗病毒表面測試方法「ISO 21702:2019」,而抗病毒需求在2020年上半年開始急速增加,在可接種疫苗之前,為提升自我保護的力道,抗病毒需求以居住環境領域為中心的相關應用開發日漸擴大。各家企業在建材、日用品等製品的開發過程中,即是以「ISO 21702」規格為標準展開效能評估試驗。

而相關標準化的制定是由日本曹達(原ISO 21702計畫主持者)等企業進行主導,係將纖維製品抗病毒活性標準ISO 18184結合塑料產品抗菌功效特性標準ISO 22196的評估手法,據以提出了濃度等條件不易形成偏差的「薄膜密著法」,進而制訂出可適用於套膜與無套膜病毒株的評估手法。

日本2000年代新型流感在各地頻發,疫情的流行形成了潛在的抗菌需求。日本曹達也表示,日本特有的「抗菌」需求造就了日後的技術積累,進而對於「ISO 21702」的制定帶來極大效益。與過去並未在全世界受到積極活用的抗菌標準不同,抗病毒標準在初始階段即受到關注。市場對於機能性加工需求也隨著抗菌等級的普及,進入到抗病毒的層級。

抗病毒需求在新冠肺炎疫情擴大影響之下,形成新的市場商機與動能,且不論是先進國家或新興國家,相關市場可說是同時形成。然而隨著抗病毒製品的普及,即使全球各地有不同的購買特性,國際標準仍可望發揮其有用性。例如在歐美國家對於抗病毒並未有統一的指標,且消費者購買意願受到廣告影響的傾向較低,對於能證明達到公正基準的需求較為強烈,因此對於商品上是否有認證標章即被視為重要的判斷標準。

另一方面,國際標準大多是以例如日本產業標準(JIS)等國家級標準為基礎制定而成,但由於抗病毒標準未有前例可循,以致於在制定作業過程出現困難,不過卻也因沒有制定範例可依循,制定的指標反而順利地獲得採用於「ISO 21702」。

經過這些歷程,日本抗菌製品技術協議會(SIAA)計畫強化「ISO導向」的發展策略,繼抗病毒標準之後,日本發始的下一個標準化目標預期將會以「去除生物膜(Biofilm)」領域做為發展重點。生物膜是微生物細胞自身產生的胞外聚合物,雖然與傳染病因應對策是不同領域,但生物膜在工業用水或家電周邊配管上造成的堵塞問題已日漸顯著。目前以在容易活用化學品技術實力之領域獲取主導權的考量之下,SIAA也已經開始著手推動生物膜去除評估手法的標準化規劃。


資料來源: 化學工業日報/材料世界網編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