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大學發表開發了一項以超薄型有機太陽電池自行驅動的皮膚貼附型光電式脈搏感測器,同時也是世界首度成功利用太陽光發電進行脈搏訊號量測的事例。
目前軟性OLED的應用日漸廣泛,其中在穿戴式光源的應用亦受到矚目,但既有超薄型OLED元件在大氣驅動穩定性上仍有不足,因此尚未出現皮膚貼附型態,並可連續驅動的光電式脈搏感測器。東京大學則透過在OLED元件的電子注入層(Electron-injection Layer)導入摻雜(Dope)的聚乙亞胺,開發出一項結合大氣穩定之電子注入層與透明電極的逆位型構造OLED。陰極則是使用了氧化物或高分子材料,與既有順型構造的OLED相比,新構造呈現高度的大氣穩定性,並達成了11.7 cd/A的發光效率。
研究團隊利用新開發的逆位型構造OLED製作了超薄型基板,且經過11.7小時的連續驅動後,仍能維持初期70%的輝度,確認具有高度大氣驅動穩定性。而此數值是目前已實現之超薄型OLED約3倍的實驗成果。此外,研究團隊將超薄型OLED與超薄型有機光偵測器(Organic Photodetector)、有機太陽電池予以整合化,製作出利用太陽電池採集能量(Energy-harvesting)進行驅動的「皮膚貼附型光學式脈搏感測器」。
所有元件皆為超薄型且柔軟的光學式脈搏感測器即使長時間貼附於皮膚仍能維持良好的穿戴體驗,亦無需外部電源或充電需求。未來可望應用於遠距醫療或一般日常生活的醫療輔助裝置等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