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葉大學開發鈣鈦礦太陽電池之表面構造評估法,可望提升發電效率及耐久性

 

刊登日期:2021/1/14
  • 字級

日本千葉大學利用紫外光電子能譜法(Ultraviolet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UPS)與準安定原子電子能譜法(Metastable Atom Electron Spectroscopy;MAES),開發了一項可對鈣鈦礦最表面的元素組成(表面終端堆疊結構)進行評估之技術。透過UPS與MAES的比較,可判別表面有哪項元素,進而確認表面終端堆疊結構。

研究團隊利用此方法對CH3NH3PbI3鈣鈦礦太陽電池的表面終端堆疊結構進行調查,理論上而言,應該會出現PbI2與CH3NH3I兩項表面終端,但測定結果是CH3NH3I的表面終端。此外,研究團隊以紫外光電子能譜法、低能量反轉電子能譜法(Low-Energy Inverse Photoemission Spectroscopy;LEIPS),對與有機半導體C60的界面進行調查後,確認CH3NH3I為表面終端的理論預測相當一致。

研究團隊表示,利用此手法亦可對表面處理後的表面終端差異進行確實的評估。此項研究成果若能做為鈣鈦礦太陽電池的表面處理評估法予以廣泛利用的話,將可望加速表面處理的研究開發,有助於提高次世代鈣鈦礦太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或大氣穩定性。

資料來源:https://www.chiba-u.ac.jp/general/publicity/press/files/2020/20201209perovskite.pdf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