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 LED巨量轉移技術

 

刊登日期:2019/5/5
  • 字級

Micro LED具有優異的顯示功能、低耗能與產品生命週期長等優點,被視為下世代的顯示技術。但在產品製造技術開發上,仍有許多挑戰需克服。本文介紹目前Micro LED在磊晶與元件製作、巨量轉移、固晶接合、全彩化以及缺陷檢修等製程上所面臨的問題。同時針對Micro LED量產的最大瓶頸—巨量轉移技術,代表性廠商LuxVue Technology、X-Celeprint與eLux的轉移機制與問題進行分析。
 
本文將從以下大綱,詳細說明Micro LED巨量轉移技術。
‧前言
‧Micro LED商品化的問題與挑戰
 1. 磊晶與元件製作
 2. 巨量轉移
 3. 全彩化技術
 4. 固晶接合
 5. 缺陷檢修技術
‧巨量轉移的製程技術瓶頸
 1. LuxVue Technology的靜電吸附技術
 2. X-Celeprint公司的凡得瓦力轉印
 3. eLux公司的流體組裝技術
‧材化所在巨量轉移製程用之黏膠材料的開發現況
‧結語
 
【內文精選】
Micro LED的尺寸為傳統LED的1/100,藉由LED晶片結構設計薄膜化、微小化以及陣列化,LED的應用可從傳統LCD背光源應用的配角,變成每一個LED晶片即是一個顯示畫素,躍升為Micro LED顯示器的主角,如圖一所示。Micro LED顯示技術,在對比度、能耗、反應時間等均優於LCD和OLED(表一)。整體來說,Micro LED不但厚度比LCD、OLED更薄,與OLED的特性比較,更具有卓越的發光能效、高解析度、操作溫度範圍廣、產品生命週期長等優勢,因此Micro LED被視為是新一代顯示技術。
 
Micro LED為跨領域技術,應用端也有許多想像空間,除了穿戴式裝置、室內顯示螢幕外,頭戴式顯示器(HMD)、抬頭顯示器(HUD)、車尾燈、AR/VR、投影機以及光療等產品的應用,都是相當具有前景的發展方向。依據市調機構Yole公司的分析報告預測,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Micro LED Display)產品將於2019年量產上市,其產品應用將從智慧手錶逐年滲透至電腦資訊產品、電視,乃至於智慧型手機,預估2019~2023年,每年皆有2~3倍的高成長,2023年產量可達2.48億台(圖三)。
 
Micro LED商品化的問題與挑戰
Micro LED具有優異的特性與龐大的潛在市場,但目前在產品製造生產技術上仍有許多困難挑戰,包括:磊晶、元件製作、巨量轉移(Mass Transfer)、固晶接合、全彩化、面板缺陷檢修等問題,等待克服,茲摘要說明如下。
2. 巨量轉移
利用微機電陣列技術進行晶片取放(Pick and Place),可應用在尺寸大於10 μm以上之LED晶片轉移,但轉移設備的精準度、穩定度以及轉移速率皆有待評估。雖然仍持續有各種新的巨量轉移技術被發表,包括:機械式的頂針對位轉移、彈性印模轉印、雷射輔助轉移、超音波輔助轉移與流體組裝等,表二所示為n-Technology公司針對各種轉移機制所做的評比,其中雷射輔助和超音波輔助轉移,即使獲得很高評價,但因相關設備價格昂貴,且尚未有產業應用實績,技術的不確定性仍高。
 
表二、各種巨量轉移技術的特性比較
表二、各種巨量轉移技術的特性比較
 
傳統的LED取放技術, 取放速率是技術瓶頸所在,其取放速率每小時可轉移25,000個晶片,而一台高解析度(1,440 × 2,560)智慧型手機面板需由約1,100萬個Micro LED晶片組成,估計完成全數晶片的拾取轉移約需19天,完全不具量產性。
 
針對此一Micro LED顯示器所衍生出來的特有巨量轉移製程技術,也是目前MicroLED顯示器能否商品化最大的變數。如上節所述,許多廠商與研究機構皆提出創新的巨量轉移機制,嘗試來解決此一棘手問題,進而在Micro LED產業搶得先機。以下將針對LuxVue Technology、X-Celeprint與eLux三家代表性公司的巨量轉移技術做進一步的分析。在目前仍無任何巨量技術進入生產驗證的情況下,這三家公司的後續發展是相對具有優勢,有機會在巨量轉移技術商業化應用上拔得頭籌…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圖五、Micro LED顯示器生產製造的三個技術區塊
圖五、Micro LED顯示器生產製造的三個技術區塊
 
(想要了解工研院在巨量轉移製程用之黏膠材料的開發現況嗎?歡迎加入會員,以便於瀏覽或下載下方附檔)
 
作者:吳耀庭、簡佩琪、江淳甄/工研院材化所
★本文節錄自「工業材料雜誌」389期,更多資料請見下方附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