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貴金屬資源確保與循環的政策趨勢

 

刊登日期:2017/11/5
  • 字級

稀貴金屬(Rare Precious Metals)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發展不可或缺的資源。歐、美、日、韓、中各國對於稀貴金屬等關鍵材料非常重視,提出國家稀貴金屬資源確保的政策,主要包括儲備、多元供應及研發創新等措施。我國是全球資通訊產品設計製造重鎮,因應國際綠色供應鏈的趨勢,宜將稀貴金屬的資源循環與材料應用進行整合規劃,透過城市礦山循環的低碳再生原料,製造出不使用開採地球資源的低碳足跡材料,以創新發展成為綠色原材料的供應基地。

稀貴金屬對產業的重要性
稀貴金屬是稀有金屬和貴金屬的統稱。稀有金屬是指自然界中含量較少或分布稀散的金屬,包括鋰、鈹、鈮、鉭、稀土、鍺、鎵、銦等;貴金屬主要為金、銀和鉑族金屬。在高科技與綠能產業發展上,對於稀貴金屬資源的掌握,已逐漸成為產業是否能夠持續成長的關鍵要素。舉凡銦是氧化銦錫導電膜玻璃所須組成,應用於液晶顯示、觸控面板等領域;鈰是拋光材料的主要原料,應用於液晶顯示、精密光學玻璃等拋光程序;釹、釤、鐠、鏑等是製造永磁材料的主要原料,廣泛應用醫療設備、磁浮列車及軍事工業等高科技領域。稀貴金屬資源之相關應用如表一所示。

表一、稀貴金屬資源之材料特性及應用
表一、稀貴金屬資源之材料特性及應用

國外稀貴金屬資源確保的政策
稀貴金屬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發展不可或缺的資源,成為世界各國爭奪的關鍵材料資源,並被提升至國家資源戰略層級。歐盟於2010年初宣布「建立稀土戰略儲備」;美國能源部於2008年將稀土材料列為「關鍵材料戰略」;日本於2009年7月制訂「確保稀有金屬穩定供應戰略」;韓國於2018年計劃投入3,000億韓元,資助尖端產業所需稀有金屬的技術研發,以提升稀有金屬自給率。歸納前述國家對於稀貴金屬資源確保的政策,主要為儲備、多元供應及研發創新等項目,綜合彙整如表二所示。

我國稀貴金屬資源循環現況
我國自然資源不足,能源進口約98%,礦產進口約80%,能/資源高度依賴進口,但卻是全球資通訊產品設計製造重鎮。我國主要生產與出口活動都集中於電子零組件的半導體及印刷電路板、光電產業的平面顯示器及太陽能電池等中間財產業。因此,帶動資源再生產業升級轉型為電子材料產業的原料供應者,以延伸產業價值鏈至關重要。
1. 臺灣含稀貴金屬資源的來源
臺灣雖無稀貴金屬礦藏,但在發展蓬勃的電子產業生產過程產生的電子廢料,以及都市化過程產生的廢家電、廢資訊物品及廢機動車輛中經拆解的廢電子零組件及廢觸媒等,其中含有種類多元具有價值的資源,被譽為城市礦山。如廢印刷電路板中的金、銀和鈀;平面顯示器中的銦、鎵;廢汽車的觸媒中之鈀、鉑和銠等。事業來源主要包括半導體、印刷電路板及平面顯示器等產業產生的電子廢料,推估近三年含稀貴金屬之各類廢棄物總產生量約為8萬公噸/年。此外,依據106年環境保護統計年報,近三年廢電子電器物品之回收量約261萬台/年,廢資訊物品之回收量約348萬台/年。

表三、臺灣稀貴金屬資源循環現況
表三、臺灣稀貴金屬資源循環現況

2. 臺灣含稀貴金屬資源循環現況
臺灣資源再生業者對於金、鈀、銀、銅、錫、鎳等金屬回收技術較趨成熟,其所再利用之稀貴金屬種類、廠家數及再生產品,如表三所示。目前臺灣資源再生業者在設備與技術方面,與歐、美、日等國家比較,尚有需向先進國家學習之處。例如在電子廢棄物的金屬回收上,多數採拆解及破碎處理,回收銅、鐵、鋁等金屬,稀貴金屬含量較高的複合物料再交由濕法冶煉業者...…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作者:張啟達/財團法人台灣綠色生產力基金會;張瑞閔/國立交通大學
★本文節錄自「工業材料雜誌」371期,更多資料請見下方附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