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ZO材料、元件特性及其基本原理(一)

 

刊登日期:2013/6/19
  • 字級

一、 前言
(一) 由TCO到OS
氧化銦(In2O3)、氧化錫(SnO2)和氧化鋅(ZnO)是一般熟知的透明導電氧化物(Transparent Conducting Oxide;TCO),其中摻雜錫的氧化銦,也就是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ITO),其薄膜用於平面顯示器(Flat Panel Display;FPD)的透明電極與電容式觸控面板的觸摸感測器,而SnO2和ZnO的薄膜則用於太陽電池的透明電極。在這些應用中,高穿透與高導電是追求的目標,因此TCO一詞很貼切地描述了其材料的特性。
 
然而,這些TCO材料本質上也是半導體,因此,研究者也積極地研究開發其半導體的性能,嘗試用相關族群的材料製成半導體元件。就這樣,由以往注重TCO的透明導電性質轉變為注重其半導體性質,不再追求極高的導電性。另外,透明是TCO材料原有的特徵,在這裡也轉變為附帶的優點(尤其用於FPD時),而不再是主要目標。這些朝向半導體的研發最近十年來取得極大的進展,不但原本的TCO家族出現了新的成員,其應用產品也由單純的透明電極擴展到具有控制功能的半導體元件,例如薄膜電晶體(Thin Film Transistor;TFT)等。因應這個演進,氧化物半導體(Oxide Semiconductor;OS)成為這類材料的稱呼,以突顯其半導體特性,其中又以銦鎵鋅氧化物(Indium Gallium Zinc Oxide;IGZO)最有名。
 
(二) IGZO的源起與現狀
IGZO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85年,日本科學技術廳無機材質研究所的君塚等人首次成功合成IGZO的結晶,之後超過十年的時間, IGZO之類的同種結構(Homologous Structure)一直是研究者的研究對象。2004年,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的細野秀雄(Hideo Hosono)研究團隊首次發表以非晶形IGZO(Amorphous IGZO;a-IGZO)製成的高遷移率TFT,這個高遷移率的特性引起全球相關業者和研究者的注意;因為有相當多的文獻發表,a-IGZO材料的知名度極高,本文關於IGZO基礎理論的敘述也大都取材自這方面的論文。
 
但是在同一時期,結晶形IGZO薄膜的研究也在平行發展,而且日本Sharp已經率先量產使用結晶形IGZO TFT的LCD,用於其新款的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Sharp使用的結晶形IGZO,是與半導體能量研究所(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SEL)合作開發、整合了獨特技術的CAAC-IGZO(C-Axis Aligned Crystal IGZO)結晶薄膜。CAAC-IGZO同樣具有高載子遷移率的特點,其原子排列有強烈的c軸取向(Orientation);與a-IGZO相比,CAAC-IGZO的可靠度與薄膜均勻性更佳。然而因為事關商業機密,CAAC-IGZO的詳情,尤其是製作技術,幾乎完全不為人所知。儘管如此,我們仍可由IGZO的同種結構出發,由結構了解其特性的成因。
 
本文開頭先敘述IGZO的材料與元件特性,接著說明這些特性背後的基本原理與影響因素,最後簡單介紹一些IGZO的商品及開發品。
 
二、IGZO材料與元件的特性
(一)  IGZO的材料組成
IGZO是由In2O3、Ga2O3和ZnO這三種氧化物所組成的材料系統,並不專指某一特定成分的銦鎵鋅氧化物。如果三者組合起來時In、Ga和Zn的原子數量相同,那麼IGZO可用簡式寫成InGaZnO4,這也是目前發表的a-IGZO文獻中常見的成分組合,雖然實際成膜後三種金屬成分可能會偏離原有的公稱比1:1:1。不同的In2O3、Ga2O3和ZnO組合比率會影響IGZO的性質,將詳述於後,這裡先介紹一些比較容易了解的IGZO TFT特性。
 
(二)  IGZO TFT
1. 單晶IGZO(sc-IGZO)TFT
細野研究團隊(1)在2003年發表了以InGaO3(ZnO)5單晶薄膜為通道層(Channel Layer)的透明場效電晶體(Field Effect transistor;FET),其材料結構及工作表現分別如圖一與圖二所示。這種電晶體的門檻電壓(Vth)約為3V,電流開關比(Ion/Ioff)約為106,場效遷移率(Field Effect Mobility;mFE)約為80 cm2V-1s-1。有別於較早研發的ZnO TFT,sc-IGZO不像ZnO那樣容易殘留過多的自由電子(濃度高於1017 cm-3,來自氧空缺或填隙的鋅原子),所以sc-IGZO TFT可以維持在常關(normally-off)狀態,Vth也比較容易控制。
 
雖然sc-IGZO TFT有相當好的電晶體特性及實驗再現性,但其中的InGaO3(ZnO)5單晶薄膜是以反應性固相磊晶(Reactive Solid-Phase Epitaxy;R-SPE)製作(2),這種利用固態擴散的方法需要在1400 °C以上的高溫進行,不利於量產,也無法用於玻璃基板或塑膠基材,不能實用化。儘管如此,sc-IGZO TFT仍是一個重要的結果,其電性及微結構的基礎研究對於後續a-IGZO的理解與研發有相當大的幫助。
 
圖一、以InGaO3(ZnO)5單晶為通道層的場效電晶體 (S、G、D分別代表源極、閘極、汲極)
圖一、以InGaO3(ZnO)5單晶為通道層的場效電晶體(1)
(S、G、D分別代表源極、閘極、汲極)
 
2. a-IGZO TFT
2004年細野團隊(3)發表以可撓曲的PET為基材、a-IGZO為通道層的TFT ---完整內容請見下方檔案。 

作者:楊明輝博士
★完整檔案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相關報導: IGZO材料、元件特性及其基本原理(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