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原本令人頭痛的廢棄物,轉換成綠色發電的燃料,產出乾淨的能源,不但能達到減碳目的,還能增添售電收入,更可透過減量的額度,獲取最夯的碳權。而在發電之後,剩餘的物質也完全不浪費,成為滋養大地、促進作物成長的肥料,產出通過認證、具備完整生產履歷的農作物,實踐全循環的理念。
以上的情境並不是夢想,結合綠能與循環農業的案例,已經真實的在弘智畜牧場中上演。自民國107年起,經濟部工業局展開「沼氣發電設備產業鏈推動計畫」,由工研院技術團隊執行,結合養殖、設備、電機、系統整合、能源服務等業者,針對國內沼氣發電應用各問題環節進行技術突破,由設計、設備到系統整合,解決以往沼氣發電缺乏整體思維、單一環節單打獨鬥的失敗經驗,解決養殖業困擾,同時為產業帶來再生能源的新商機。
111年度計畫的輔導對象,為座落在桃園市觀音區的弘智畜牧場,豬隻養殖數量3,356頭,屬於小型養殖業者。年輕有為的場主承接家業後,導入綠能與循環思維,善用政府提供之輔導資源,申請環保署畜牧糞尿資源大代小計畫,結合鄰近的合信畜牧場所飼養之1,990頭豬隻,將兩場所產生的廢水合併處理,共同投入沼氣發電領域。
「111年沼氣發電設備產業鏈推動計畫沼氣發電場觀摩會」於桃園市觀音區弘智畜牧場舉辦,見證綠色循環的多贏局面
為能擴大經濟規模,增加沼氣產量,並且充分利用發酵設備,在兩家畜牧場的豬糞尿之外,更與桃園市政府合作,將市內回收的廚餘經處理後產出製漿液,成為新的發酵料源。另一方面,協助台北農產公司,以粉碎、堆肥方式處理蔬果廢棄物,在過程中產生的滲濾液,亦投入進行共發酵。原本難以去化的廢棄物,透過多元化的資源回收再用,不但成功增加沼氣產量,也為循環農業打開一條新路徑。
經發酵後產生的沼氣內含有硫化氫,可說是發電設備的殺手。原本弘智畜牧場使用化學脫硫方式,每月均需固定更換氧化鐵耗材,狀況不穩定時甚至每月需更換兩次,不但影響發電,也大幅耗費時間與操作成本。工研院團隊在化學脫硫裝置前加設生物脫硫設備,利用自營性硫氧化菌將元素硫氧化成為硫酸根,成功將氧化鐵更換頻率降至每3至6個月一次。生物脫硫技術無需耗材與鹼處理,更能節省水資源,分離出硫酸根則可回收再利用,有利於形成產業循環的結構。
宇陽能源為本輔導案設備廠商,與弘智畜牧場合作,以特殊的儲槽建置技術,打造出1,000公噸的厭氧槽,相較傳統RC結構儲槽,具備快速、低成本等效益。同時,增設56瓩沼氣發電設施,並改善廢水處理單元。而在沼氣發電之外,前述來自於北農的果菜生廚餘,經過破碎後與固液分離的生豬糞進行堆肥,再與發電剩餘的沼渣調製成有機肥料;剩餘的沼液在處理過後,均能達到放流標準,更可用於澆灌稻田,以天然的成分培育有機稻作。
透過一系列的努力,弘智畜牧場成為北台灣首座註冊環保署微型抵換專案的沼氣綠能設施,每日沼氣量達802立方公尺、發電量1,203瓩,每年的減碳量達5,728公噸二氧化碳當量,成為碳權市場的新成員。另一方面,向附近農友推廣產出的有機肥料與沼液灌溉,推出「吾之稻」品牌米,獲得產銷履歷認證與CNS一等米殊榮,真正實踐循環農業,達成畜牧、農業、環境與經濟多贏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