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環境省首次向聯合國提出了「脫碳混凝土」之二氧化碳吸收、固定量報告,並計畫自2025年起開始進行與混凝土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交易,且同步展開評估方法的標準化與技術開發。為了實現在2050年達到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至實質為零的碳中和目標,日本積極推動可吸收、固定大氣或工廠排氣所含二氧化碳之脫碳混凝土的導入。然而,脫碳混凝土仍有相較於一般混凝土生產成本較高的問題。
日本政府自2025年起,對於在即將發行的二氧化碳減排、吸收量認定的「J-Credits」制度中加入脫碳混凝土的二氧化碳吸收固定效果展開相關評估。開設J-Credits交易市場的東京證券交易所則預定於2026年正式展開碳權交易。在此之前,混凝土製造衍生的二氧化碳吸收、固定量並非J-Credit的適用種類。將脫碳混凝土納入該制度範圍的評估始於2024年4月日本環境省將脫碳混凝土排放的二氧化碳負面影響納入了向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秘書處報告的溫室氣體盤查清冊報告(GHG inventory)。
清冊中包括了鹿島等企業開發之「CO2-SUICOM」等4種脫碳混凝土的二氧化碳吸收、固定。目前,J-Credi以此4種類型為評估對象,今後將就適用範圍、減排/吸收計算方法等進行討論。由於各家公司皆以自己的方式評估製品,因此無法進行客觀的比較。有鑑於此,日本混凝土工學會(JCI)推動有關二氧化碳固定之評估方法標準化的討論,並計畫2025年3月底前完成日本工業標準(JIS)草案的審議,並於2025年度內生效。預期將以熱分析法(根據加熱時的重量變化以確定二氧化碳含量)、濕式法(利用鹽酸等分解混凝土)等一般方法制定規格標準。
此外,透過日本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NEDO)轄下的綠色創新基金計畫,脫碳混凝土將在2025年大阪關西博覽會進行現場實證。例如HAZAMA ANDO、大成Rotec等公司將二氧化碳固定於建築工地剩餘的混凝土、回收混凝土中,並將其再生利用於製作長凳、人行道等的材料。透過2025年的實場實證,預計從2026年起在工廠進行量產、大規模化之實證。
混凝土除了吸收、固定二氧化碳之外,亦可透過其他方式促進脫碳。例如目前已展開利用允許電流流動之電子傳導性碳水泥材料「ec3」的「發熱混凝土」、「儲能混凝土」實證實驗。透過使用混凝土進行道路加熱或做為電池用途,將可有助於減少電力消耗。
「ec3」係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與日本混凝土製造商-會澤高壓混凝土公司推動的研究成果,透過添加碳黑(Carbon Black),可使混凝土具有導電性。當電流能夠通過混凝土時,即可發揮發熱性與蓄電性。發熱性的原理與電阻產生熱能的原理相同,因自由電子與碳原子碰撞而產生熱能。蓄電性則與電容器的原理相同,透過使用導電的「ec3」做為電極並加上隔離膜,即可儲存、使用電能。在發熱性方面,會澤高壓混凝土於2024年12月在札幌展開了道路融雪系統的實證實驗,並預計2025年內開始生產。另計畫在2025年9月左右展開儲能混凝土的實證,且預計於2027年開始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