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自發光量子點顯示器的役與疫(下)

 

刊登日期:2024/4/24
  • 字級

蔡東璋
大哉問,QLED效率!
如圖七,QLED效率、可靠度的提升從來都是邁向商用化的最後一道牆,可謂既是戰役也是礙疫,畢竟QLED最終以光的能量呈現,是以技術開發乃至於產品設計上需透徹了解其光學模型。
 
圖七、QLED光學行為
圖七、QLED光學行為
 
近年來,關於QLED的光學物理,大抵可從兩種方法論來解讀(見圖八):一是傳統的幾何光學的偶極子(Dipole)模型,古典電磁理論將正-負載子結合後的激子(Decaying Exciton)描述其振盪電偶極(Oscillating Electrical Dipole)的解析式,由偶極矩動量(Dipole Moment)出發依序得到電流密度、電場場強和坡印廷向量(Poynting Vector)功率表示式(即式(11)~(14)),最終由式(15)計算出QLED發光特性;再者,另一種更直觀和簡易的數學推導為微腔理論(μ-cavity Principle),點光源在QLED陰、陽金屬電極之間多次來回反射和出射,在特定電極反射率和薄膜厚度下,一旦滿足建設性干涉的位相或光程差條件(式(16)和(17))時,就會因微腔共振而放大整體光輸出,如同式(18)的預測可用以進行初階的QLED光學計算。總體來說,圖九彙總了QLED光學設計的流程,事先需備齊折射率(n)、消光係數(k)和各層厚度(d)等被動光學參數,以及發光頻譜(S(λ))、出光區座標(N(z))、光型(g(φ))和復合率(q),再交給數值模型演算得到效率(Efficiency)、亮度(Brightness)、出光角分布(Angular Uniformity)、色座標(Spectral Color)和出光模態(Emission Mode)等指標執行進一步的光電分析。
 
 
關於效率量化,QLED的外部量子效率(EQE)定義為自元件出射的光子數(輻射功率)除上輸入的載子數(電功率),可以式(19)表示。載子傳輸層(CTL)選材是提高載子平衡(γ)的一大關鍵,CTL能階需能降低陽極與QD層VBM的能障,也要關注其材料穩定性,又或者短鏈的Ligand與些微導電性等方法都能幫助載子平衡。輻射復合率(ηPL)標幟輻射和非輻射復合的比例(式(20)),非輻射復合成因主要來自缺陷輔助復合(Trap-assisted Recombination)和Auger復合,Auger復合與場強無關卻和載子平衡反相關。而高電場加注下,輻射復合率則會有所減損;另一方面,妥當安排的核-殼配置得到匹配的載子能階以增強量子侷限性,及經過QD表面修補的結構等都有助於提高ηPL。內部量子效率(IQE)是由載子注入效率與輻射復合率所決定,式(3)係數A、B、C的物理意義分別代表缺陷輔助復合(κt)、輻射複合(κr)與Auger復合(κa),而n代表載子密度。κt主導了小電流(低注入)操作時效率的衰減,肇因QD表面的缺陷易捕獲載子,使得能量以 ---此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技術發展趨勢
在2023光電顯示業界最大的研討會美國SID中,學界和法人的文章逐漸退場,產業界的篇幅比重增加,代表技術已走出實驗室進入生產線體的驗證階段。有關材料、製程、元件和面板的情資重點,摘錄於下:
① 就電致光量子點(EL-QD)材料而言,無鎘化(Cd-free)是不可逆的共識,紅和綠光材料幾乎定調為磷化銦(InP),藍光則是硒碲化鋅(ZnTeSe)對決硒化鋅(ZnSe),原材之光激量子產率(Photoluminescence Quantum Yield; PLQY)都已達85%並上看90%,惟未來需有更多的溫度、濕氣應力後的物/化性測值來佐證材料端商用進程的成熟度。
② 製程端技術,著重在EL-QD像素化(Pixelization)討論,噴印(Ink-jet Print; IJP)和黃光微影(Photolithography)兩種方式彼此競合,預期未來將以250PPI為分界,用於不同產品應用。目前IJP已可對應200PPI以下的生產,200~250 PPI的解析度非常仰賴材料和設備的搭配性,少數面板廠才握有量產實力,大於250PPI時就需切換為成本較高的黃光製程 ---此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綜觀2023全年各方文獻和研討會議情資結果,針對World-wide各家面板廠對於QLED的開發進度,彙總於表二。三星顯示公司(SDC)、夏普(Sharp)和京東方(BOE)在QLED技術領域是前三大領頭羊,基本上各家都完成了高解析和全彩的QLED面板概念性驗證(POC)之展示,明顯地效率不足以致於正常5~10V條件驅動下的亮度稍嫌不足,濕式成膜的膜質、均勻性不佳造成壞點(Bad Dot)和線缺(Line Defect)的問題也仍待改善。此外,元件技術是面板的基礎(見表三),效率和壽命議題一直是各方檢視的關鍵指標,10~20% EQE是基本門檻,對於50 μm2且有PDL (像素區隔層)結構的大面積元件會是個挑戰,而初始1,000 nit必達10,000小時壽命(T50)的目標現階段而言也未真正實現。以上種種橫在眼前的問題,需要產學界合力參透量子點物理在發光過程的原理和機制(圖十),才能設計出體質更佳的QD材料。
 
圖十、QD輝光過程之粒子物理
圖十、QD輝光過程之粒子物理
 
產品化的開發策略
是的,QLED正在邁向產品化的路上,只是路途仍然遙遠。這技術的檻,十足落在材料和製程端(QD可靠度及像素化解析度),而相對應的元件和產品設計幾乎與OLED一脈相承。傳統LCD的發展幾近飽和,接下來十年的戰場將轉移到 ---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