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膜光阻副資材轉製再利用技術

 

刊登日期:2023/9/5
  • 字級

吳清茂 / 工研院材化所
 
台灣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PCB產業鏈,因此也衍生了不少工業用後廢棄物。淨零轉型關鍵戰略中希望達成資源循環零廢棄目標,若將此類廢品轉成新資源再利用,碳排放量則會降低。目前,PCB製程廢棄物都是委託處理機構採取相應技術處理,本文將介紹PCB乾膜光阻副資材(PE與PET膜)之處理技術,透過最新的熱裂解化學回收技術,將副資材廢塑料轉製成油品再利用。
 
【內文精選】
乾膜光阻副資材處理現況
乾膜光阻包含三層結構:底層的支撐膜(Carrier Layer)、中間的光阻層(Photoresist Layer)、上層的覆蓋膜(Cover Layer)。製作上是先將光阻塗料塗佈在支撐膜上,烘乾形成一層感光樹脂層後,再貼合一層覆蓋膜。一般而言,支撐膜都是選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簡稱PET膜;光阻層都是感光樹脂組成,可分正、負型;而覆蓋膜則採用聚乙烯(Polyethylene),簡稱PE膜。在PCB製程乾膜光阻操作上,正常工序為:先將基板進行前處理→剝除PE覆蓋膜→貼膜→UV曝光→剝除PET支撐膜→顯影→蝕刻→剝除光阻,剝除後的PE與PET膜都會變成廢棄物。
 
廢塑料熱裂解化學回收技術
現行廢塑料都是透過機械回收(Mechanical Recycling)與化學回收(Chemical Recycling)處理。機械回收是指保持塑料本身分子結構,透過分類(Sorting)、清洗(Washing)、機械粉碎(Shredding),並重新熔化(Melting)成塑料母粒,而後再用於製造新產品。化學回收則是透過分裂聚合物鏈(分子結構)形成單體、寡聚物或高等碳氫物等塑膠原料,而後再合成出近似新鮮塑料(Virgin-like Plastic)。機械回收最大問題就是雜質含量高,會弱化後續塑料產品機械強度;反之,化學回收則沒有這問題,後續產品品質幾乎和新鮮塑料製作一樣。目前化學回收可分為解聚(Depolymerization)、熱裂解(Pyrolysis)、汽化(Gasification)或者加氫裂化(Hydrocracking)等方式,其中熱裂解法被視為最具商業化潛力的技術。
 
基於廢塑料熱裂解化學回收程序簡單,並可減少二氧化碳氣體排放,且熱裂解後的化合物應用廣,因此近來開始有國際大廠投產。如德國BASF化學循環專案,透過「化學循環」理念,從廢塑膠中提取出的資收物,可以替代化工製造所需的石化資源;日本住友化學也開發「利用廢塑膠之烯烴製造技術」產製乙烯、丙烯;日本出光興產開發廢塑膠分子級分解之化學回收技術回收化學原料,以及利用廢塑膠生產接近原油液體。國內也有海神全球、EVP等公司投入廢塑料熱裂解化學回收技術產製燃料油。
 
按EVP公司網頁所公告之資料顯示,其開發一R-ONE技術,將混合和未經過洗滌的廢塑料透過催化熱裂解製程轉化為柴油。圖二顯示其製作流程,一開始廢塑料會先配選混合,之後經過進料粉碎並輸送至熱裂解槽進行高溫熱裂解反應,熱裂解產生之低鏈的碳氫化合物氣體再經過冷凝、分餾、清洗過濾,最後產生燃油。據網頁公告,R-ONE生產流程所生產之燃油可為柴油,能提供更高的燃燒效率,具低含硫量與高燃燒熱值。
 
圖二、EVP公司開發之R-ONE熱裂解技術示意圖
圖二、EVP公司開發之R-ONE熱裂解技術示意圖
 
PE覆蓋膜熱裂解製油技術
鑑於廢塑料熱裂解化學回收技術日漸成熟與商業運轉可行性高,針對PE高熱值特性,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優先投入PE覆蓋膜廢塑料熱裂解製油技術開發。透過無觸媒熱裂解技術將PE覆蓋膜廢棄物中的PE分子鏈C-C鍵斷裂,形成低C數碳氫化合物,轉製成熱裂解油。
 
1. PE覆蓋膜廢塑料
PE覆蓋膜廢塑料成分包含聚乙烯(~95%)以及化學污物(~5%)。化學污物成分十分複雜,包含有機物、無機氧化物等,各成分比例不一,這些化合物存在係因為用過之PE覆蓋膜廢塑料被隨意堆置並沾染到廠內化學物質而來,比較無法控制。另一方面,聚乙烯可分為高密度聚乙烯(HDPE)與低密度聚乙烯(LDPE)兩種,HDPE多半不透明,熔點高、硬度大,且更耐腐蝕性液體之侵蝕,通常LDPE較常使用於乾膜光阻覆蓋膜。
 
2. PE無觸媒熱裂解機制
PE無觸媒熱裂解機制示意可參考圖四,在無觸媒條件下,低鍵結能C-C可以被斷裂,最後透過自由基成長或終止反應,產生短鏈碳氫化合物,並形成熱裂解油。目前出油率超過65%,油品顏色偏向黃、紅棕色,低鏈碳氫化合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低於700,熱值≥45 MJ/kg ---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圖四、PE無觸媒熱裂解機制示意圖
圖四、PE無觸媒熱裂解機制示意圖
 
★本文節錄自《工業材料雜誌》441期,更多資料請見下方附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