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護理粧品產業 疫情時代發展趨勢與新商機

 

刊登日期:2020/11/2
  • 字級

施亭宇/工研院材化所
一、前言
2019年底冠狀病毒(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從亞洲擴及世界各地,全球累計確診病例數至10/27日已突破4,300萬大關,死亡人數超過百萬人,且疫情沒有減緩跡象。世界衛生組織(WHO)更表示,歐洲單週新增確診病例數超過3月疫情巔峰,二度熱點又現。由於病毒特性和疫苗上市的不確定性,引發的新生活型態已然成形,效應亦十分長遠。
 
防疫期間,除了清潔消毒產品需求暴增外,民眾紛紛減少外出與聚會,居家行為對於個人護理產品產業主軸具有巨大的影響,保養消費也產生型態上的變化。線上的電商平台成為主要的銷售管道,除了培養出消費者線上購物的習慣之外,也同步造成彩妝產品類使用上的衰退。對於健康的焦慮也同時反應在要求產品的製程和組成清楚、訴求無害健康,甚至協助防禦外界的傷害等等。此類從消費端重視健康衛生與安全,尋求履歷與保證性,更進一步延伸到自我防護訴求之產品,將會受到消費者的青睞成為未來趨勢。因此本文便針對此波疫情狀況所延伸的主要潮流效應:清潔消毒與保養;口罩粧與口罩肌;菌叢平衡以及抗污染等四大主軸深入剖析背後機轉與可能商機。
 
二、清潔消毒與手部保養成為日常功課
由於COVID-19,洗手和消毒比以往更加頻繁,許多防疫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或民眾的雙手因反覆清潔,造成手部皮膚紅腫、疼痛、乾裂、脫皮,甚至皮膚發炎。其主要的原由多歸因於乾式洗手液。乾洗手是即時清潔的洗手方式,因為含酒精與清潔消毒劑的成份,快速達到消毒、清潔以及乾燥效果,但過程卻同時也溶解了皮膚上的皮脂。健康的皮膚提供了強大的屏障,最外層的皮脂 (由三酸甘油酯、脂肪酸和角鯊烯組成)和角質層阻止水分從皮膚中傳輸散失。乾洗手溶解了皮脂、角質層受損剝落薄化,角質細胞層數較少屏障,效果因而降低,更容易使水分從體內逸失和外來物質進入皮膚,與真皮中的活組織接觸造成發炎等反應,因此造成雙手乾裂、脫皮的主因,敏感性膚質的人還會產生皮膚紅腫或發炎狀況。濕洗手的傷害力較低,但清潔劑的過度使用也容易引發接觸性皮膚炎。也因此根據Google趨勢分析發現,疫情期間的關鍵字搜尋” Dry hands from overwashing”增加了5000%。適當的擦拭乳液滋潤皮膚,保持皮膚的水分與油脂,可減少手部皮膚受傷,成為疫情下的常備品。產業也因此嗅到商機,舉例來說,原料商DSM整備了其個人護理原料和配方,以---此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五、皮膚的微生物群平衡概念已趨成熟
近年來微生物群組皮膚保養(Microbiome Skincare)訴求的原料和產品逐漸受到重視,主要是由於越來越多皮膚學研究顯示,多種炎症肌膚疾病的關鍵因素,其實與皮膚表面之菌叢多樣性息息相關。微生物群落的平衡是穩定異位性膚質的關鍵之一。也因此,凡是訴求可增加皮膚益菌、減少壞菌的方式均屬於此範圍。主要機制可以分成三種:使用益生原(寡糖等,可刺激益生菌)、針對益生菌 (間接促使益菌增加),以及益生菌代謝物產品(有機酸等)。在肌膚護理的常見訴求包括:(1). 有效維繫表皮菌種正常平衡、抑制造成誘發發炎反應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與痤瘡桿菌過度增生,可望舒緩紅腫發炎症狀。(2). 維持肌膚微生物群的多樣性,諸如變形桿菌類、後壁菌類等多樣分布,可以有效減低敏感發生的機率。(3). 此外,藉由穩定丙酸桿菌(Cutibacterium)和降低棒狀桿菌群(Corynebacterium)亦可以降低炎症反應發生與帶來的不適感。訴求皮膚菌叢平衡的原料包括BASF的Relipdium、CODIF 的Antibiome、Sabinsa的Lactospora等;品牌商從倩碧(Clinique)、理膚寶水到Elizabeth Arden均有訴求益菌概念的新產品推出。
 
髮類成分亦有訴求保水及維護頭皮菌叢健康生長,進一步減少頭皮屑的生成(圖一)。皮膚上的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是一個很好的益生菌,能夠發酵甘油並產生短鏈脂肪酸以誘導脂肪生成,在皮膚表面形成油膜,滋潤皮膚並且防止外部的刺激物質入侵,還會製造出---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圖一、頭皮菌叢平衡對於頭皮健康的影響機制
圖一、頭皮菌叢平衡對於頭皮健康的影響機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