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4.9.10 出刊 若您無法完整觀看此信內容,請點選 網頁版本 觀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工業材料雜誌九月推出「太陽光電」與「先進構裝材料」技術專題
根據歐盟資料統計,2013年全球太陽光電系統裝置容量至少達 38.4 GW,累積容量已逼近 140GW,此裝置量之年發電約為1,600億度電,約足夠供應歐洲每年 4,500萬個家庭的用電需求,發電量約當為 32座大型燃煤發電廠。值得注意的是,受德國與義大利市場影響,歐洲的年裝置量已由 2011年的 22.26 GW,下滑至 2013年約 11 GW,由以往占全球年度裝置量的 70%以上,降至 30%以下。全球的前三大市場依序為中國大陸11.8 GW、日本 6.9 GW及美國 4.8 GW,顯見太陽光電的市場已由傳統的歐洲為主逐漸擴散。而每年的裝置量,也會受價格下滑而有正面影響,逐漸成長,大多數市調機構預測,2014年約為 45 GW,2015與 2016年---《欲知更多九月號333期工業材料雜誌精彩介紹,歡迎點選 more 瀏覽 》
|
|
 |
| |
 |
|
|
| |
 |
| |
|
|
| |
從未來終端產品的需求探討泛3D IC構裝為我國材料產業帶出之商機
對於未來構裝趨勢的推測,主要因應終端產品便於攜帶及多方面的功能需求,構裝的製程發展不斷往前推進,總體而言,目前構裝產品追求的製程目標包括元件/模組尺寸縮小 35%,使用耗能減半,功率降低 50%,但頻寬又因功能增加而成長 8倍,為了將半導體元件與模組的功能性及整合度發揮到極致,構裝技術的發展甚至以超越摩爾定律來挑戰未來。追溯構裝製程技術的發展,3D堆疊技術早在利用金導線連接的時代就有,並且構裝製程技術的演進速度也隨著摩爾定律的腳步,其中 3D堆疊技術已從 2005 / 2006年的打線接合(Wire Bond),到 2007 / 2008年的覆晶(Flip Chip)加打線接合,到 2009 / 2010年的嵌入式晶圓級封裝(Embedded WLP)加打線接合,一直發展到近年大家所關注的---《本文節錄自「工業材料雜誌」333期,更多資料請點選 more 瀏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