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FPD2007橫濱顯示器展深入報導光學膜技術的近況發展

 

刊登日期:2007/12/3
  • 字級

超高畫質、薄型化、省能與環保等訴求是今年顯示器廠商與技術所追求的目標,也是展覽會場首次LCD TV尺寸大幅超越PDP的一年,LCD追求極致的發展,背後除了液晶面板技術的不斷突破外,背光源技術亦是相互搭配。以Sharp 52 吋超薄型LCD TV簡約架構的雛形機為例,以RGB LED光源與調整後的面板搭配,色彩顯現NTSC達到150%,呈現夢幻的豔麗色彩,在最薄厚度20mm與最厚29mm的距離之內,將現有的新型光學系統充分利用。Toshiba在這次展覽中也宣示了未來超薄LCD螢幕的目標,除了液晶面板玻璃厚度降至0.2mm以下外,中尺寸之LED背光模組的厚度也會降到0.2或0.3mm左右,這與EL顯示器的發展產生相對的競爭性。表一整理了近日各廠商新發表薄型LCD產品的規格技術特色,SONY 11吋3mm EL超薄display與Sharp 12.1吋2.88mm厚度的LCD display就是一個實證,一般的背光模組包括LED或CCFL燈源與光學膜片間隙就不只兩公分,厚度的壓縮,背面的意義是表示新一代背光模組的產生。可以想見的,特殊LED光源與光學帽的使用,高穿透、高擴散率之混光光學擴散板與複合光學增亮膜,都可以在會場上見到,三百多家的參展廠商中,材料廠商約略有一百多家,其中與光學膜相關的廠商就佔了1/4左右,相關的技術競爭激烈可想而知。

表一、2007薄型化LCD產品整理

廠商
名稱

發表產品

發表時間點

模組厚度

技術特色

JVC

42LCD TV

Ceatec Japan 2007/

2008/3量產

37mm

液晶面板與背光模組同時降低厚度,17mm厚度特殊設計背光源的亮度與均光性

Sharp

12.1LCD

display

Ceatec Japan 2007/

2007/10/4

2.88mm

液晶之後還是液晶NTSC格比80%,LED背光源

Sony

11吋有機EL TV XEL-1

Ceatec Japan 2007/

 

3mm

有機EL顯示驅動,亮度為600cd/m2 NTSC格比110%,Pyramid Array Film提高亮度之使用

Sharp

52LCD TV

2007/8

20mm

150% NTSC 之新超薄形LED 背光源

Hitachi

32LCD TV

Ceatec Japan 2007/10

19mm

新型LED 背光源

Samsung

40LCD TV

FPD2007

10mm

RGB側光LED 背光源

AUO

32LCD TV

FPD2007

20mm

薄型化CCFL背光源

資料來源:工研院材化所/材料世界網

高輝度擴散板(High Gain Diffuser)
在輕量、超薄與高效能的前提下,HGD(High Gain Diffuser)對於線型光源與點光源的擴散能力是薄型化背光模組的關鍵,也是廠商極力想表現的地方。表二整理出這次有HGD擴散板的廠商,薄型化需要更大的擴散率與穿透率,也代表與燈源更近的距離,更是需要耐熱與尺寸安定性,低吸濕性與高Tg材料是主流。擴散板上的結構也可以分做兩類,以prism與micro lens 為主、例如旭化成AsashiKasei)DelaglasTM DL2,改變擴散粒子的濃度以提升穿透率(73%),在同時進行表面微結構的成型,可以補強擴散率的不足。以32吋直下式背光模組為例,DL2 HGD與兩片擴散膜和一片DBEF搭配,可以達到消除燈管明暗與高輝度的需求,其製程採用連續押出成型的方式,選用低吸濕的改質壓克力系高分子塑料,相對之下就不會產生收縮變形等問題,表面硬度也有2H,同時強調大尺寸LED光源的擴散特性上(如圖一所示)。LED點光源的亮度集中,發散角小,一般無表面光學結構的擴散板必須要拉長燈源間距與增加霧度(擴散粒子濃度)兩種方式才能達到勻光效果。
    

表二、FPD2007 High Gain Diffuser 產品整理

廠商名稱

商品名與型號

基材材料

表面微結構型態

Asashikasei

DelaglasTMDL2

Modified Acrylic

Lenticular/
prism

ZEON

ZeonorR/OPTES

COP type

Prism/
Pyramid

TEIJIN

PanliteRPC 9391/9311

Polycarbonate

Lenticular/
prism

SabicGE

IlluminexR

Polycarbonate

Micro lens

Sumitomo

SumipexRE RM

Modified Acrylic

Lenticular/
prism

Kolon

EverRayR DP300/400

unknown

Micro lens

資料來源:工研院材化所/材料世界網

圖一、旭化成高輝度micro lens擴散板DL204應用在LED背光源
圖一、旭化成高輝度micro lens擴散板DL204應用在LED背光源

資料來源:Asashikasei FPD2007

不過以上兩種方式都不是最經濟有效的方法,利用表面光學結構可以有效降低燈源間隙與光穿透率,這是薄型化LCD TV所需要的,表面光學結構之擴散效果與擴散板中擴散粒子濃度經過平衡後,以達到最適化的光學擴散與穿透特性。OPTES所展示的HGD如圖二所示,使用高透光性與低吸濕性的ZEONOR高分子材料與擴散粒子摻混,射出成型的表面微結構擴散板與一般穿透率55%的擴散板,在LED矩陣行背光模組(LED排列間距16mm,擴散板間隙14.5mm)中可以將光源的明暗帶均勻化,在提高LED排列間距的同時達到LED顆數使用量減少,進而降低能源消耗與背光源成本。使用在CCFL的背光模組中可以將燈源與擴散板的間距由原先的15mm縮減至8mm,表面微結構是採用prism或是pyramid的微型結構,結構成型性與尺寸安定性跟COP材料的流動性與收縮率息息相關。

就這次展覽中帝人化學(TEIJIN)與SABIC所展示的HGD,不管是光學特性與耐環境特性都有明顯的改善與證明,以PC為擴散板材料,所強調的是耐熱與一體成型性,最明顯的就是觀察色度,以帝人化學為例,圖三這次展覽的Panlite 表面微結構擴散板,除了輝度表現可以增加6%以外,針對防火與UV抗老化特性也加以說明,對光源的色度影響不大,Panlite HGD經由特殊的配方下,長時間的ΔXΔY色度變化都可以控制在0.02以內。韓國廠商KOLON所生產的EverRay擴散板以雙面micro lens搭配擴散夾層的三層結構來提升輝度與確保均勻性,較一般所使用的柱狀鏡(lenticular)或是Prism微光學結構,雙面的micro lens array可以彌補漏光的情形,加強對於光線的聚焦或是擴散的能力。

圖二、OPTES HGD 將燈管間隙由15mm縮減至8mm 
圖二、OPTES HGD 將燈管間隙由15mm縮減至8mm
資料來源:JSR FPD2007

圖三、帝人化學Panlite HGD 
圖三、帝人化學Panlite HGD

資料來源:TEIJIN FPD2007

新型複合式光學膜
複合式光學膜名詞出現許久,早期是幾種不同功能的膜片相堆疊後的功能累加,最常見的就是擴散膜與Prism的結合,強調擴散與集光二合一,在PET兩面進行加工,一面成型prism,一片塗佈擴散粒子。由GE發展出的Illuminex則是熱塑雙面微結構壓印成型的方式來製作擴散增亮膜;3M對於目前低價的三片GD背光模組也展出了比較,對於大尺寸高解析、對比與高色彩飽和度要求的LCD TV,使用3M產品似乎還是最佳的選擇。這次展示了將BEF與DBEF合而為一的MF5-480以及於LED背光源所專用的LED efficiency Film(LEF-D)LEF-D2 -350光學膜片(如圖四所示),以RGB三混色的背光模組上,其特色在於針對LED光譜與光型進行DBEF折射層的調整,藉以達到最好的回收效率。LEF相較於一般CCFL所使用的DBEF可以增加10%的輝度,在與HGD的搭配上,雖然因為HGD組合不使用BEF而降低些許10%的正視角輝度,但LEF一樣也有5%輝度的提升。比較有趣的是,色偏降低了一倍,顯示目前DBEF對於RGB LED背光源的色度是有影響的,LED RGB雖然有絕佳色彩飽和度,但是受現有光學膜、偏光膜與彩色濾光片之影響,會降低NTSC%。

圖四、3M LED efficiency film(LEF-D)輝度與光分佈表現
圖四、3M LED efficiency film(LEF-D)輝度與光分佈表現

資料來源:3M FPD2007

其它類似BEF改良版的產品有Suncrysta的稜鏡片SPX-F宣稱有自有技術開發的五項優點,另外KOLON的擴散增亮膜將prism側壁結構凹槽上進行加工修飾,可以在單面的光學效果上同時擁有prism的集光與擴散光散射效果。LGS也是持續在展場上推銷雙面成型的複合式光學膜片HLAS。擴散膜除了擴散、修飾與保護的功能,Gain Diffuser sheet與light diffusion control也是功能的再進化。LuminitMNtech是代表,Luminit的擴散膜強調擴散光場的控制,如圖五所示,擴散膜藉由表面的擴散微結構的修飾,可以將光擴散的分佈進行變化,線型非規則結構可以將點光源擴散成線光源,而圓形的不規則結構則可以將點光源擴散成橢圓與正圓,利用擴散膜調整光場擴散的方向,對於垂直或水平的視角上與增亮膜相互搭配應該會有所幫助。MNtech也有一系列的GD與類BEF設計,MNtech採用的是軟壓印技術,可以增加良率與成型均勻度的控制,在複雜光學結構的成型上較為容易,成本也較為低廉。UTE30就是很有趣的例子,同時結合波浪的菱鏡結構與micro lens,有彎曲變形的類菱鏡片與微鏡片結構巧妙的相結合,絕不是機械雕刻可以製作的型態,MNtech為微結構的變化性與製造方式開啟了另一種可能路徑。

圖五、Luminit Diffusion Control Film
圖五、Luminit Diffusion Control Film
資料來源:Luminit FPD2007

薄型化背光源設計
完美的薄型背光源如同OLED一樣,大面積化技術已經是趨近成熟,但是比較售價與壽命,LED還是算比較可以接受的光源。LED的亮度與效率在照明與背光源上已經不是問題,如何將LED充分應用到背光源,需要透過光源的設計,各大LED光源廠,都針對薄型化LED光源、薄化導光板與光帽等搭配設計,舉例來說。Stanley corp.12吋導光板經由LED燈條的入光設計,由原本的厚度0.65mm降至0.55mm,可以將重量減輕30%,在光學材料價格日漸高漲的時代,材料成本就降了1/3。但當導光板越薄時,光的耦合效率就會越差,目前常見的LED晶粒都大於0.3mm,需要特殊設計的耦合器才能有效將光源引入導光板中,會場中所有的LED製造商都有這樣的相關產品設計。

Toshiba LED薄型背光源當導光板厚度小於0.5mm時,為了維持表面出光效率,會有日趨複雜的出光結構設計如數um的V-CUT與micro Lens等。傳統的射出成型技術在這些微結構成型上會遇到瓶頸,取而代之是熱壓成型的製程,無論是批次或連續熱壓的製程都有廠商在進行(TOSHIBA等)。熱壓的薄片厚度就無限制,從50μm以上到5000μm之間,都可以成型,NTSC>90%以上的高畫質大尺寸薄型LED背光源需要考量到RGB混光距離、光場與光效率,TAMA在前年就發展出特殊的光杯反射的方式,同時將RGB混光與反射到正視角,中心最高亮度的部分用反射檔掉,此設計雖然可以均勻混光,但會耗損LED光源。

新一代的設計則是改採微透鏡陣列的方式,同時進行混光與擴散,這樣的設計除了可以縮短背光間距外,在封裝便利性與光源效率上都有很大的改善,TAMA的LED light Bar所呈現的就是混色後高純度的白光,在透過HGD就可以將背光源均勻化。

新穎技術的發展
綜觀這次FPD展,有需多令人驚豔的新穎技術出現,不管是光學膜技術還是製程技術都可能是未來的LCD重要元件。背光光學膜片中常被人忽視的就是反射片,但反射片是光回收機制中不可或缺的,一般是高反射率的銀反射或是多孔隙白反射片,Sekisui化學利用發泡技術與thermal molding技術,將PP發泡材製作成微型碗狀,可以增加LED正向光源的亮度,圖六與圖七可以明顯看到輝度差異性,經由平板的反射片回收反射可以增加50%亮度,但微型反射杯則可以增加近100%的亮度。

擴散粒子塗佈式擴散膜似乎已經達到極限,同時具備高穿透率(>96%)、高霧度(>90%)與增加輝度等功能,擴散粒子的型態不斷在改變,藉以得到較好的光學效能,擴散粒子的球體型態會決定光學擴散分佈,UBE發表的最新多孔隙的擴散粒子型態,圖八中所見,很像一朵棉花球的擴散粒子,在高角度光反射時,仍可以維持均勻擴散反射的光場,這樣的光場有助於正向輝度的提升,功能上也可以增大視角範圍與光擴散能力。

圖六、Sekisui PP發泡塑型光杯之應用
圖六、Sekisui PP發泡塑型光杯之應用
資料來源:Sekisui FPD2007

 圖七 Sekisui PP發泡塑型光杯在背光模組之效能比較
圖七 Sekisui PP發泡塑型光杯在背光模組之效能比較
資料來源:Sekisui FPD2007

圖八 UBE宇部興產發展的多孔擴散粒子  
圖八 UBE宇部興產發展的多孔擴散粒子
資料來源:宇部興產 FPD2007

★詳全文請見下方附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