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料敏化電池與模組近況介紹

 

刊登日期:2008/3/26
  • 字級

染料敏化電池是由Michal Gratzel於1991年發表,在10年內發展極為迅速,染敏電池被視為第三代太陽電池,並有在低太陽照度下,其光電轉換效率與全日照(1000W/m2)相比幾無損失,這與一般矽晶太陽能電池是很不一樣的。另外此技術製程容易、具量產潛力,是一種潔淨的可再生能源。雖說染敏電池具有低成本的優勢,但目前仍有瓶頸尚待克服,例如實際應用上較低的效率與長時間的穩定性,這些困難點都還需更多基礎的研究來克服。

太陽電池發電原理是基於光電效應(photovoltaic effect),太陽光子與太陽電池內感光材料相互作用產生電流;若要使太陽電池成為發電元件,則太陽電池必須在外部做封裝保護,並拉出導線提供電能,此完整發電元件稱為模組(module)。傳統結晶系太陽電池模組,在成本結構中仍以電池部分占最大的比重,加上目前矽晶太陽電池原料供不應求,因此在普及化上遇到了瓶頸,也因此加速次世代太陽電池的發展。

染料敏化電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 DSSC)被視為新世代太陽電池明星之一,染料敏化電池自1991由O’Regan與Gratzel發表以來,由於具有製程簡易、易量產性、材料不貴等優點,近10幾年來無論在學術或產業界皆獲得極大的進展。在小面積(<1 cm2)染敏電池上,Gratzel團隊與已可成功突破10%,在未來實用化方面得到良好的基礎。另外在產業研究進展方面,日本、澳洲、德國、美國、歐洲等國分別發表大面積染料敏太陽電池與模組,也獲得不錯的轉換效率表現,為將來量產普及化開了先機。

染料敏化太陽電池結構
染料敏化太陽電池最早由O’Regan與Gratzel發表,其電池組成與結構如圖一表示,下列為其各個結構之簡介。


圖一、染料敏化太陽電池結構圖

1. 基板
染敏電池基本上包含了上下基板,目前以玻璃基板發展較為成熟,並鍍上一層透明導電膜用於傳導電流,雖然希望透明導電膜電阻越低越好,但電阻越低,則需要較厚的鍍膜,此會影響光穿透度與電池發電效率。不過由於在染敏電池製程中,玻璃基板會經過450~500度的二氧化鈦燒結程序,選用熱穩定性較高的FTO玻璃也較一般ITO為佳。

2. 二氧化鈦
二氧化鈦為具有寬能帶的半導體材料,在電池製造過程中,先在基板上塗佈一層二氧化鈦的漿料或溶液,再經過燒結後,可形成多孔性二氧化鈦層。二氧化鈦主要功能為光感染料的載體與電荷傳輸的功能,為了延長光在二氧化鈦傳遞的路徑,因此通常會在二氧化鈦層上再塗佈一層光散射層,增加染料在二氧化鈦的吸收效果。

3. 染料
染料中的酸基吸附在二氧化鈦上,其染料光電轉化原理是metal to ligand charge-transfer(MLCT)transition,金屬Ru d-orbital軌域電子(HOMO)與染料配位基(LUMO)錯合,染料吸收光子而激發出電子,並藉由二氧化鈦傳導至導電層,接受電解液中的電子達成平衡穩定的狀態。

4. 電解液
電解液包含參與氧化-還原反應的碘離子,通常碘離子來源來自於LiI、NaI、KI、碘化離子液體與碘,以適當比例溶在acetonitrile、methoxyacetonitrile、propionitrile等溶劑中。另外,電解液中可添加tert-butylpyridine減少二氧化鈦間的逆電流,增加電池效率。

5. 觸媒層
在電解液中碘離子伴隨著I- I3- 間氧化還原反應,而I3- 會藉由觸媒的催化重新還原為I-,觸媒必須有高催化活性,其材料通常以白金或碳為主,塗佈在另一導電基板上。

6. 封裝膠材
封裝對於電池除了要防止電解液漏液,也要防止外界水氣進入電池內造成電池老化。常見的封裝材料通常可分為有機與無機封裝材料,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碘離子是高活性物質,會與有機物反應或吸附造成封裝材料的腐蝕。另外為了使紫外光不被二氧化鈦吸收,造成與表面接觸的染料與電解液氧化,通常電池外部還必須附上一層UV-cutter,延長電池使用壽命。

染料敏化太陽電池大面積製程模組化
為了將來染敏電池實際的應用,小面積的太陽電池在應用發展上受限,因此必須增加電池面積與工業化量產製程設計。然而由於基板上透明導電膜(TCO)電阻相對較高,因此電池內電流傳導距離必須小於1cm才可獲得較高效率,避免因內電阻損失電池發電效能。大面積化的染敏電池必須在內部做更多的電流收集導線,以提高電池的效率,最後再將電池做外部的導線與封裝成為模組。目前已發表染料敏化太陽電池模組內部結構如圖二表示,可分為下列四種:(a).W型模組;(b).Z型模組;(c).S型(monolithic)模組;(d). grid配線型(G型) 模組,簡介如下。

 
圖二、染料敏化太陽電池模板的構造斷面模式圖
(a)W型模組;(b)Z型模組;(c)S型(monolithic) 模組;(d) grid配線型(G型) 模組

1. W-type模組
其原理係將二氧化鈦與觸媒層在同一基板上相互交錯在一起,雖然也需在基板上做切割的動作,不過由於不需如Z型的電池內部串聯,可避免內部串聯造成內電阻增加,損失模組輸出功率。此種類型模組可雙面受光,也因此上下基板也必須透明才行,另外由於模組內部電池互相交錯,增加製程的複雜度,因此其光源路徑可能會先經過二氧化鈦再從觸媒層穿透出去,與一般電池光路徑相反。
2. Z-type模組
其原理係先將基板上的導電膜做(雷射)斷路切割,成為個別獨立的小電池,兩個鄰近的電池可利用導電材料形成電池內部串聯(interconnect),提高電池的輸出電壓,減少因電阻損失的發電效能。電池內部串聯導線也必須用封裝材料將導電材料包覆,可避免漏電流與電解液的腐蝕,由於電池內電流傳導路徑類似Z形狀,故稱之Z-type模組。
3.  parallel-type(G-type)模組
此類模組原理是在10X10公分玻璃基板上,利用網印方式先將導電銀線印在玻璃導電基板上面,銀線外側必須用絕緣封裝膠包覆,防止漏電流與電解液的腐蝕。此種結構可不需切割透明導電膜,可獲得較高的活性面積,製程較為容易,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製程方式。
4.  Monolithic serious(S-type)模組
此種是一種連續、一層接一層(layer by layer)的製程方式,具有工業量產的潛力,且只需在一層透明導電玻璃上作業即可,可降低材料成本,觸媒層可為碳電極,可作為導電與催化效果之用,是一種理想的結構與製程方式。

在國內方面,工業技術研究院也已成功製作出大面積染敏太陽能電池,在10X10 cm2玻璃基板上轉換效率可達6%以上,並可藉由外部金屬導線串聯組裝成大面積模版,其模板效率幾無損失(電池2X2串聯)。


圖三、工研院染料敏化太陽電池與大面積模板

未來努力的方向
1.  電池與模組效率的提升
雖說目前小面積(<1cm2)電池光電轉換效率可達10%以上,不過當製作成大面積模組後,效率往往只達到6%左右,所以如何發展更高吸收係數、更大光譜吸收範圍的染料,或改變/修飾半導體材料是未來可發展的方向。

2.  電池與模組耐久性的提升
目前Gratzel已發表可耐溫80度,經1000小時測試後效率幾無損失的小面積太陽電池(10~12),雖然目前仍缺少大面積模組與戶外測試實際驗證,但已為將來實用化打開了契機,不過此仍為液態的電解液,其穩定性與封裝的可靠度需要更長的時間去評估。

3.  材料成本的下降
目前染敏電池占材料成本比重最高的仍為透明導電玻璃,另外有機金屬染料中Ru也為地球稀有元素,若將來有市場需求則必須尋求大規模生產方法與更多替代性材料,以求材料成本下降。

作者:李元智 /工研院太電中心
出處:工業材料雜誌255期

★詳全文:https://www.materialsnet.com.tw/DocView.aspx?id=670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