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量產印刷式CIGS型太陽能電池看Nanosolar的技術突破點與銷售策略

 

刊登日期:2008/2/20
  • 字級

以矽基為主PN接面的太陽能技術從發現迄今已超過50年了,始終無法取代傳統發電系統,主要在於其居高不下之發電成本,如今石油供給吃緊,蘊藏量變少,造成油價一桶超過100美元,其他發電原料飆漲,以1999年1月為基期截至2007年,石油與天然氣漲5倍、鈾漲3倍、煤漲2倍,加上持續嚴重之溫室效應,顯示能源之斷層點已經到來,接下來的重新調整與均衡,將徹底改變你我的生活型態,而新型態之能源產生技術也將由此開始逐漸取代傳統之發電技術。太陽電池技術之效率提升與生產技術成熟,使得發電成本由每瓦80美元降至每瓦3美元,仍是傳統火力發電的10倍,如何突破這個門檻,將是大家目前努力之目標。傳統的製造方法,從多晶矽到矽錠到切割成晶圓,約有60%以上的矽都在生產過程中浪費掉了,薄膜太陽電池因為厚度僅有傳統矽基電池的百分之一,因此是許多廠商視為降低成本的另一選擇;如今一家公司聲稱能像印報紙般的製備太陽電池,每瓦發電所需的成本小於1美元,甚至在未來將轉化效率推到極致之後,每瓦發電成本僅需0.3美元,普及化所欠缺的臨門一腳,似乎即將到來。

Nanosolar公司的發跡
Nanosolar位於美國聖荷西(San Jose)的伊登維爾科技園區(Edenvale Technology Park),五年前在Google創始人、eBay 和美國能源部2000萬美元的資助下,及眾人的"關懷與祝福"之下成立了公司,大家不禁要問,這間公司為何會受到青睞?他們所提的技術到底可否成真,還是籌措資金的另一種手法-在金屬基板上將半導體塗料利用印刷技術量產的薄膜太陽電池;如今公司已於上個月開始太陽能板的出貨並且展開正式的銷售,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印製而成的薄膜太陽電池,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最低售價的太陽能板。Nanosolar相對同樣位於聖荷西的SunPower(去年股價成長247%)而言還算是小公司,它的總部包含了實驗室、辦公室與製造三個部門,目前僅有200名員工,今年將再增加100位,它年產能約100百萬瓦,2008年持續成長至250百萬瓦,2009年生產線將滿載可達到430百萬瓦;,明年公司將蓋第二個工廠,位於德國柏林南方的魯肯瓦德(Luckenwalde),並且創造一個一百萬瓦的太陽農場(solar farm )用來提供整個區域的用電,而每一百萬瓦將可產生750小時的電。

圖一、位於聖荷西14萬平方英呎的Nanosolar總部
圖一、位於聖荷西14萬平方英呎的Nanosolar總部

Nanosolar的目標市場主要在於發電廠,一種新世代的發電方式,電廠位於郊區的開放空間,尤其以沙漠或是其他較不適合居住且陽光充足的地方,設置大規模的太陽能板,產生一個足以供給附近城鎮所需的電力,除此之外,無須考慮建築法規,設置時也不需爬到屋頂上,通常這類的產品比較不會去計較轉換效率,而是希望能降低製造價格,是有別於屋頂使用的太陽能板,這種觀念,在歐洲與亞洲是非常受歡迎的;而在美國加州則是沒有那麼普遍,它們的目標仍放在建造一百萬個太陽能發電屋頂,爲了這個廣大的市場,Nanosolar除了盡量擴大其產能,更積極於提升電池之轉換效率。

圖二、Nanosolar 的可撓式太陽電池
圖二、Nanosolar 的可撓式太陽電池

捲軸式(roll to roll) CIGS太陽能電池的開發
Nanosolar的太陽能電池的吸收層不用矽而是另一種多元的半導體複合物,不用真空沉積而是利用捲軸式(roll to roll)的方式印製,而且可以高效地連續生產,因此每瓦發電的成本不到1美元。他們所使用的半導體複合物為CIGS(Copper, Indium, Gallium, and Selenium,銅銦鎵硒),這種材料長期在太陽光照射下效率不會降低;此類型電池的研究始於1977年Maine大學,因為關鍵原料銦以及硫化硒與緩衝層硫化鉻潛在的毒害,僅有少部分的人在研發這類產品,但是材料具有高吸收係數(α>105㎝-1)之特性,因此吸收層的厚度可以更薄,拜多晶矽缺料及其他薄膜電池之效率尚無法突破12%之賜,在這兩年獲得大家的青睞,投入大量人力與物力,技術快速成長,實驗室完成的CIGS太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最高可達約19﹪,就模組而言,最高亦可達約13﹪,投入的廠商有:Miasole、Globalsolar、Nanosolar、Solyndra、Showa shell、Sekiyu K.K、Honda、Avancis、Würthsolar等。

目前CIGS太陽電池的吸收層,可以利用蒸鍍,濺鍍或是奈米粉體來製備,不同的製程有其優劣與限制並影響電池的效率與成本。蒸鍍,顧名思義就是將材料加熱直到蒸發,沉積於基板,這是非常容易的作法,但是材料的利用率卻是偏低,而且很難大面積化,雖然得到的膜品質很好,但是鍍率過慢,目前仍不適合量產。而銦與鎵為軟性材料,是很難製成奈米粉體,縱使得到了,也是非常不穩定,在多元的半導體複合物中,很難準確控制其化學劑量之準確性,並且所費不貲。因此利用物理氣相沉積 (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或稱濺鍍(sputtering)的真空製程為目前最常見的製程:將銅銦鎵硒或是銅銦鎵製成靶材透過電漿直接將材料沉積於基板上,因此靶材的純度就變的非常重要,但往往品質越好的靶材,相對所需的成本也越高,而材料的成本又佔了整個薄膜太陽電池中一個相當高之比例,所以如何降低材料成本甚至製造成本,才可使售價降低,也唯有如此,才能吸引更多事業主或屋主願意採用太陽能板來發電。而Nanosolar避開這些問題,直接挑戰最低價的製程,於大氣中利用捲對捲的製程,將銅銦鎵硒奈米粉體直接噴灑於鋁箔之上,製成可撓的太陽電池,其結構與傳統之CIGS電池相似,但成本卻降至傳統電池的一半以下。
  
CIGS油墨的構想可說是整個產品的靈魂,透過有機物的分散,銅銦鎵硒的奈米粉體均勻的混合在一起,藉由印刷製程,將這些粉體依正確的原子比例完整且均勻的沉積於基板上,說起來似乎很容易,但Nanosolar真的做到了,他們將這項技術變成是可以量產的,不但可重複、可大面積、具有高良率,而且此半導體薄膜的特性不輸真空製程的薄膜。

圖三、Nanosolar的CIGS油墨
圖三、Nanosolar的CIGS油墨

利用印刷技術來沉積薄膜顯然是目前最簡單、快速且產量最大,但相對成本較低的製程技術,對於快速成長的太陽電池市場,可說是最恰當不過了,就如同大家每天在看的報紙不過是前一晚才開始印製的,設備便宜容易保養,不需要昂貴的真空設備,油墨直接沉積於基板上,都不會有任何浪費。因為使用可撓的鋁箔作為基板,其導電率是不鏽鋼的20倍,更是遠勝過玻璃,不但可當作下電極,更可搭配高輸出的捲對捲製程,並增加搬運與儲存之方便性,當然捲對捲製程的設備成本也是屬於較低的,同時也是適合大面積的一種製程,雖然一開始兩邊滾輪重量不同,轉速無法快,但是達到平衡之後的穩定狀態便可加快,並且使得薄膜變的較均勻,而減少了一般真空鍍膜常見的邊際效應。
    
Nanosolar的CIGS油墨與捲對捲印刷製程將為太陽電池帶來新的衝擊,一種最低成本的太陽電池,一種可以快速生產的薄膜電池,他們的科學家與工程師是在開創一個新的領域,關於產品、設備與製程的專利已超過180篇,公司希望釋出其中一些原創的專利,藉由交互授權加速產品的研發。

去年12月美國著名科普雜誌-科技新時代 (Popular Science)評選出了”2007年度100項最佳科技成果”,Nanosolar的電力紙(Powersheet)獲得了綠色技術的特別獎。文中特別提到其獲獎之理由,摘錄於下” 成本只有今天薄膜太陽能電池的1/10,生產速度也能達到每分鐘上百米,如果能夠順利擴大量產規模,很有可能會大大改變今後的太陽能電池產業。”

圖四、Nanosolar的電力紙太陽電池
圖四、Nanosolar的電力紙太陽電池

★ 詳全文請見下方附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