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全固態電池時代

 

刊登日期:2018/10/22
  • 字級

李守仁/ 健行科技大學;白立文/ 工研院材化所

鎖定2020年全球10,000億日幣的車輛、電力儲存用先進蓄電池市場,日本內閣會議在2017年6月拍板定案的「2017未來投資戰略」中,訂定了日系企業佔比五成的目標,加速開發安全性優於液體系鋰離子電池的全固態鋰離子電池。2018年2月底在日本舉辦的「國際二次電池展」上也可嗅出鋰離子二次電池往高容量、高功率以及安全性發展的趨勢。本文首先概述高電壓正極材料與矽負極,為全固態電池熱場,其次略談2018年開始執行之為期5年的「先進、創新蓄電池材料評估技術開發(第二期)」,藉此一窺日本如何迎接全固態電池時代的來臨。

高電壓正極材料
結合FDK的電腦輔助工程(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 ;CAE)與富士通研究所的材料成形技術,FDK與富士通研究所共同開發出具有高能量密度的正極材料---「焦磷酸鋰鈷(Li2CoP2O7)」。新材料的能量密度可達原有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1.5倍(圖一),重量容量密度則達到860Wh/kg。新材料中每式量分子中含二個鋰離子,電位差大,可高電壓(5V)充放電(圖二),且其分子結構穩定,不易劣化。當電壓高於4.5V時,電解液會分解,所以新開發的5V正極材料適合應用於全固態電池。搭配陶瓷材料的固體電解質,經積層、燒結製成全固態電池,應用此種高電壓正極材料之全固態電池預計將於2018年12月開始送樣。

圖一、Li2CoP2O7與原有材料的能量密度比較
圖一、Li2CoP2O7與原有材料的能量密度比

矽負極-Maxell
Maxell以矽系材料取代碳系材料,開發出高容量密度的負極。SiOx的重量容量密度為石墨負極的11倍,使用「ULSiON」技術將負極活性物質含量由數%提高至50%,可搭配液體、固體電解質,於-40℃〜+120℃均可作動,而在非作動溫度範圍時發火風險低,且可抑制充放電時電解質的分解產生氣體。

一般而言,矽系材料在充放電時的體積膨脹、收縮大於碳系材料。Maxell將球狀奈米矽結晶與非結晶SiOx複合形成粒子,利用柔軟的非結晶SiOx吸收奈米矽結晶的膨脹、收縮,同時於複合粒子表面披覆奈米碳,藉以確保負極活性物質間的電氣傳導性(圖三)。試作之全固態電池的特性並不遜於使用電解液的鋰離子二次電池(圖四)。

圖三、奈米矽複合粒子的結構
圖三
奈米矽複合粒子結構

極-GS Yuasa
矽負極雖可提高鋰離子二次電池的容量密度,唯多次充放電後會快速劣化,難以使用於車輛用途。GS Yuasa經研究解析歸納出矽負極循環劣化的三點機制:
1. 來自電解液的效應
當金屬矽嵌入鋰離子時,會與電解液反應形成被膜,此被膜在充放電反應時因矽體積變化而部份剝離,被膜剝離後新外露出來的矽於充放電時再次形成新的被膜,如此重覆形成、剝離被膜,被膜厚度逐漸變厚,影響鋰離子之嵌入矽,減少了充放電時可作用的活性物質。
2. 金屬矽微粉化
當電池重覆充放電時---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