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適穿著機能紡織品之設計開發

 

刊登日期:2016/8/5
  • 字級

大多數消費者對服裝價值的評估與選擇,多著重在時尚的追求、外觀的表現、材質的好壞、價錢和品牌等。然而,穿著服裝的效益應該是在人體穿著服裝之後,在環境-服裝-人體之間的互動,發揮服裝調適人體生理機能和因應外在環境變化,輔助調節人體生理機能,方能更顯服裝的價值。隨著人類涉足的環境與空間範圍不斷擴大,人們接觸到的天然環境和氣候條件更為嚴酷,而這也就是舒適機能紡織品被需求應用來開發舒適穿著之高效能服飾的主因。
 
熱舒適與人體互動關係
1. 人體溫度調節系統
熱舒適為人對週遭環境感到滿意之狀態,而人體溫度調節系統讓人體的平均體溫為 37˚C。當人體感覺溫暖時,身體血管會擴張以增加血液流經皮膚並開始發汗;當人體感覺寒冷時,身體血管會收縮以減少血液流經皮膚,使肌肉打顫以增加體溫。皮膚溫度因受到蒸發和氣溫的影響,故較身體核心溫度低。
 
服裝用紡織品與人體舒適
影響服裝用織品的機能舒適性主要因素為:織物之物理結構、孔隙性、水分傳輸能力(吸濕排汗功能)、熱傳導、對流、輻射與蒸發等;而服裝的穿著件數、層數、寬鬆度、開口的形式等,也是影響服裝穿著舒適性的重要因素。

服裝對穿著者而言,舒適感代表一種中性的狀態,即在各種不同氣候條件外部環境下,其不影響穿用者之身心感覺情況而定義。科技的進步給人們的生活及消費模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講究舒適生活的同時,兼具機能健康是人類走向文明及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織物開發素材組合應用與選擇
1. 涼感效能驗證
當人體接觸織物時,肌膚感受到的瞬間清涼感,其程度的認定,國家尚未針對涼感衣訂定標準規範,目前業界通常以台灣機能性紡織品驗證所訂定之「FTTS-FA-019 織物瞬間涼感驗證規範」為依據,認定針、梭織等紡織相關製品的散熱降溫程度。當針織紡織品瞬間最大熱流通量(q max)需大於或等於 0.13(w/cm²),而梭織紡織品瞬間最大熱流通量需大於或等於 0.17(w/cm²),此檢測為模擬人體接觸織物時,皮膚表面瞬間熱流量消失之最大值,以評估織物是否具備瞬間涼感效果。當 q max 值愈大,表示人體感受到的涼感程度愈大。
 
增強冷/熱環境舒適性材質
為使機能舒適服飾達到最優質機能訴求,針對服飾、環境與人體舒適性開發因應冷環境與熱環境下,人體體熱與外界環境透過服飾如何進行濕熱傳導、輻射、對流與蒸發,以下將針對這八大類布種進行研究、設計與開發。
3. 冷環境下之低熱傳導保溫
圖四為降低接觸點減少熱傳導織物之示意,其布料設計方向為阻止熱能傳導必須減少人體與織物的接觸。透過織物組織結構變化,讓織物減少人體接觸而降低體溫散失,另一方面,空氣為熱傳導的不良體,所以……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圖五、高回潮發熱織物示意圖


圖九、單向濕度管理排汗快乾織物示意圖
 
作者:郭怡君、黃泳彬 / 工研院材化所
★本文節錄自「工業材料雜誌」356期,更多資料請見下方附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