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耐氧耐水特性的OLED元件「iOLED」之研發現況

 

刊登日期:2013/10/28
  • 字級

目前學研單位皆積極進行更輕薄、可撓曲之軟性顯示器的研發(圖一)。若持續推動這類型顯示技術的研發,就能隨時觀看高畫質影像資訊的電視,而且在未來,家庭中可望導入能夠體驗身歷其境高度臨場感的超大畫面電視。因為產品輕量、可撓曲,因此容易搬進房間內,若要進一步將可撓式顯示器商品化,最重要的關鍵技術在於研發出擁有耐氧及耐水特性的OLED元件。而在該領域日本企業已率先展開研發。

為早日實現可撓曲顯示器的目標,日本NHK放送技術研究所與日本觸媒公司合作,利用與一般元件相異的結構設計,成功研發出具備耐氧及耐水特性的OLED元件「iOLED(Inverte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iOLED的電子注入層(EIL)使用獨家研發的材料,相較於一般結構的OLED元件,可大幅提高發光效率。此外, iOLED在對於水分與氧氣的耐受性方面,也證實其在耐氧與耐水的特性上遠高於一般結構的OLED元件。

劣化的主因在於鹼性金屬
不論是有機發光二極體(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或是OLED元件,都是層積了極薄有機膜的自發光型元件,有機會可以實現超薄型的顯示器,一直以來被視為最適合應用在可撓式顯示器上。近年來,採用OLED元件的可撓式顯示技術研究,有了顯著的進展。在2013年5月所舉辦的國際會議「2013 SI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Seminar & Exhibition (SID 2013)」當中,發表了一款精細程度達326ppi的顯示器,以及一款尺寸達14.7吋的OLED顯示器產品。

製作一般OLED元件的製程,首先會先在基板上形成透明陽極ITO,之後再於其上形成電洞輸送層(HTL)、發光層、電子輸送層(ETL)等多種有機層,最後再形成電子注入層(EIL)與陰極(圖二a),透過由外部為元件載入電壓,由陰極注入電子、由陽極注入電洞,之後於發光層再次結合。透過再結合來激發有機分子,進而發出亮光。


圖二、一般的OLED與iOLED於積層結構的差異

一般OLED所使用的EIL與陰極材料,多為鹼性金屬(例如:鋰、銫、鋇、鋁),其歸屬於功函數較低且在空氣中活性較高的材料,在大氣中極易受到氧氣與水分的影響,而在陰極部分發生氧化,進而導致劣化。因此一般OLED產品必須利用玻璃與接著劑來進行嚴密的封裝。這也是造成OLED顯示器與OLED照明器具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成為OLED可撓式顯示器與OLED照明商業化進展時的一大障礙。

高品位隔離層問題多
NHK放送技術研究所以前也曾經利用一般的OLED元件,試作出可撓式OLED顯示器。該顯示器的切面結構就如圖三所示,各畫素由----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作者:材網編輯室/工研院材化所

本文承日經BP社Nikkei Electronics 雜誌授權轉譯,特此深謝。原文著作權為Nikkei Electronics所有,禁止轉載。Nikkei Electronics 為數位時代的電子、資訊、通訊技術綜合雜誌,更多豐富、精彩內容,請上:http://www.nikkeibp.com/

★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