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溫層下腐蝕智慧評估系統

 

刊登日期:2024/2/5
  • 字級

黃挺瑋、郭泰良、林佑儒 / 工研院材化所
 
保溫層下腐蝕(CUI)是指當水分積聚於保溫層下時所發生的外部腐蝕,若發生在保溫管線可能使保溫失效,輕則耗費能源,重則可能引發工安意外。CUI被保溫層包覆,不容易由外表檢測,目前最有效的檢測方法是目視檢查,但檢測時首先需移除設備表面的蒙皮以及保溫層,雖然此法能有效地找到CUI,但過程耗時費力且成本高,無法大範圍檢測。目前主流的非破壞性檢測方法,如放射線檢測法、中子散射檢測法、導波檢測法等,雖然無需移除保溫層,但因其檢測方法之特性限制,無法檢測較長距離,若檢測高空管線時還需要搭設鷹架,因此檢測時間和成本也較高。紅外線檢測法也是一種非破壞性檢測法,其原理是利用管線表面的紅外線熱影像搜尋保溫層可能含水的區域,找到CUI發生的高風險區域,但熱影像容易受到環境等因素影響,導致辨識率較低,因此無法成為主流的檢測方法。本技術透過人工智慧以及影像處理等方法,提高辨識準確率,提供一種新的CUI檢測方法。
 
【內文精選】
CUI檢測技術
防止CUI的主要方法是阻止液體滲入保溫層,除了設備的設計與塗層的選用外,平時的維護與檢測才是能避免發生事故的唯一方法。目前主要的CUI檢測方法是直接移除蒙皮以及保溫層的目視檢測法,雖然這種方法能最有效地找到CUI發生的位置,但大多無法由外觀發現,僅能透過風險基準進行抽樣檢查,因此檢測的準確率與效率低下,且檢測過程耗時費力,若還原保溫層時不慎,更有可能造成蒙皮或保溫層損壞。檢測CUI的方法,除了上述的目視檢測法外,非破壞性的檢測方法,如:放射線檢測法(Radiography)、中子散射法(Neutron Backscatter)、導波(Guided Wave)等亦經常被使用。
 
CUI好發區智慧診斷技術
本技術透過開發新的演算法,強化熱影像上CUI好發區的特徵,建立智慧診斷技術。為了獲取CUI好發區的特徵,本技術首先針對以岩棉作為保溫材、100˚C作為內部高溫流體的保溫管線進行熱傳數值模擬和熱傳實驗,探討當保溫層的含水率不同時,保溫管線蒙皮表面的溫度分布。模擬和實驗的結果均顯示,當含水率越高時,蒙皮表面的溫度越高,流失越多熱量。為了降低熱影像受到背景和其他因素的干擾,並找到低含水率的CUI好發區,本技術建立相關流程如圖三所示,輸入資料由IR熱影像開始,擷取熱影像中設備管線的位置,並透過AI學習CUI好發區的特徵,尋找CUI好發區。
 
圖三、CUI好發區智慧診斷技術流程
圖三、CUI好發區智慧診斷技術流程
 
高溫管線內保溫層的作用在於阻絕管線內部溫度向外逸散,如管線沒有與其他高溫設備連接,且不計其他外部熱源之影響,管線表面熱量的來源主要是由內部高溫流體向外部傳輸,因此內部流體的溫度將直接影響蒙皮表面的溫度分布;也就是說,當內部流體的溫度較高時,蒙皮表面的溫度相對也較高,反之則較低。雖然管線表面的溫度主要由內部流體的溫度所貢獻,但每個管段受到的環境影響不同,且蒙皮、保溫層、管線以及流體組成的系統複雜並非均勻,因此即使內部流體的溫度相同,管線表面的溫度也不盡相同,所以無法僅憑溫度高低辨識保溫層是否含水,需找到管線基礎溫度分布(Baseline)作為判斷的依據。
 
卷積神經網路(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是由卷積層(Convolution Layer)、池化層(Pooling Layer)、全連接層(Fully Connected Layer)等組成。卷積層使用卷積核(Kernel)在資料區間進行移動,同時計算小區域的乘積,將特徵萃取出來,並產生Feature Map。CNN透過數個大小不同的卷積層可萃取出不同尺寸、不同抽象度的特徵,以獲得不同層次的特徵,使得模型能夠更好地辨識目標物。如圖五,在相同管線配置下,保溫層中含水率不同將使其異常溫度曲線和CDF不同,因此本技術使用上述兩種資料作為學習資料,藉由CNN模型強大的特徵萃取能力,尋找CUI好發區的特徵,以找到管線上CUI好發區的位置。
 
圖五、保溫層在不同含水率下的熱影像、溫度異常曲線和溫度CDF
圖五、保溫層在不同含水率下的熱影像、溫度異常曲線和溫度CDF
 
CUI好發區熱影像資料庫
訓練AI模型之前,首先需要蒐集大量資料,再透過不斷疊代更新計算資料的方式,教導AI模型在大量的資料中尋找規則,進而找到目標物。因此資料的數量及品質將決定AI模型是否準確且適用,其中資料的品質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腳色 ---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本文節錄自《工業材料雜誌》446期,更多資料請見下方附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