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FINETECH JAPAN 2008顯示器展看光學膜之技術發展

 

刊登日期:2008/5/12
  • 字級

因應顯示器產業對光學膜的需求,今年四月在日本東京舉行的Finetech2008擴大了展覽規模,特別規劃光學膜加工展區與顯示器用光學膜展區,將光學膜製造源頭與光學膜產品進行完整連結,藉此可一窺平面顯示器所需之光學膜上中下游產業整體技術發展。

三大精密機械加工廠商競相演出
去年顯示器薄型化的發展趨勢,帶動新一代背光源所需之光學膜(板)技術,薄型化的秘密,在各家廠商專利佈局完成後,今年開始會逐漸的浮上檯面,其中,高分子光學膜加工技術的演進,功不可沒。這次展覽中,三大精密機械加工廠:日立造船(Hitachi Zosen)、東芝機械(Toshiba Machine)與住友重機(Sµmitomo Heavy Industries)均參與了這次盛會,東芝機械甚至把壓箱寶,連續押出壓印技術(Extrusion roller embossing)實驗機整台搬出來展示,這些上游高分子膜片加工廠,以往代表高分子光學膜片一次加工技術,也就是以不同種的高分子材料,利用精密熔融押出成型製作單層或多層的光面高分子膜片,再交由二線廠進行精密塗佈、硬化、延伸、表面處理或是鍍膜等所謂的二次加工。以上這些技術都已經很成熟了,除了這些傳統的膜片製程外,從這次展覽亦可明顯看出這些廠商未來的企圖心,就是發展整合型的押出成型技術,結合一次加工與二次加工,形成整合型高分子加工技術,這樣的技術需包含精密機械、高分子加工、材料本質與精密光學的認知與相互累積才會有特殊的工藝展現,絕非幾台高昂的設備與固定的操作程序參數所能達到的境界,國內對光學級高分子光學膜加工技術,還停留在買設備與摸索階段,在已經出貨的擴散膜與菱鏡片產品的削價競爭也持續白熱化,在技術演化與成本的考量上,終極光學膜技術是未來精密高分子押出的新領域與趨勢,以下就Finetech2008對於顯示器中,不可或缺的光學膜相關技術進行說明。

平面顯示器薄化的關鍵技術
LCD薄型化主要分成面板薄化與背光模組薄化,玻璃基板的薄化與強度有一定的限度,所以顯示器肥胖因子在背光模組,在維持光輝度與均勻度的前提下,光學膜功能的複合化是必要的趨勢,除了希望降低膜片使用數量並簡化製造流程、減少成本與增加光源利用率外,所面對的是燈管數量的減少與光學膜板間距的壓縮,利用更佳的光學擴散系統,在更短的距離,達到勻光增亮的效果,這就是目前各種光學膜的發展目標。以一般塗佈型的擴散膜為例,會場中可以找到兩家具代表性的廠商推出擴散膜改良產品;分別為Maxell的集光型Micro Lens擴散膜與大日本油墨(DIC)Lumistar系列高擴散型與反射擴散型產品,圖一為Maxell32吋集光型擴散膜樣品。主要技術原理與MNtech的微鏡片類似,利用不同曲率微鏡片的排列組合,來達到擴散膜可以增亮的功能,比較特別的是,除了達到正視角聚光的效果外,更進一步控制水平與垂直視角的範圍,研判是採用非對稱型的micro lens array,在圖一的TV展示中,在大視角範圍,感到比以往micro lens更優異的色彩與對比,背光源所產生的特殊光型,可以直接顯示在畫質表面上,圖二為這款擴散膜的光型分佈圖與微鏡片陣列製作概念圖,可以得到功能與視覺相對的印證,圖三為DIC所推出Lumistar一系列光學擴散、反射擴散等相關功能的光學薄膜,特別之處是將擴散膜厚度降到40µm,如此薄的PET基材上所需要的接著劑與粒子塗佈功夫,可是DIC技術發揮之處,在擴散效果與光型上,都可以藉由擴散粒子的調控來加以達到更高擴散、反射效率,利用這樣的紊亂的微結構擴散層,與反射層相互搭配,應用在手機的導光膜反射層上,除了可以直接增加正視角的亮度外,並可以減少入光側明暗不均的情形。

圖一、Maxell 新開發roll to roll micro lens 光擴散膜
圖一、Maxell 新開發roll to roll micro lens 光擴散膜

圖二、Maxell micro lens 光擴散膜光型分佈 
圖二、Maxell micro lens 光擴散膜光型分佈

圖三、大日本油墨化學工業(DIC)發表的Lumistar光學擴散反射膜
圖三、大日本油墨化學工業(DIC)發表的Lumistar光學擴散反射膜

導光板薄化是中小尺寸側光型背光源的重要減薄指標,厚度在3.5吋以下,目前會場中各家所展示的厚度約略在200-350µm左右,7吋以上則是以大於500µm為主,導光板材料需要較高的透光性,降低光波傳遞的損失,富士高分子發表了以矽膠片成型的軟質導光膜(圖四),可以看到導光的效果與全波段的高光穿透率(>93%),矽膠材質的折射率低,約1.45-1.48左右,光源較易導入膜片當中形成光波導,最薄可以將導光膜厚度降至200µm,可惜會場展示的3-7吋以上的樣品,僅展出最薄500µm的樣品,軟質膜片本身機械強度不足,會是製造與使用上的隱憂,矽膠表面的特殊出光印刷,也是將光源均勻導出的關鍵。

圖四、富士高分子矽膠導光膜高光穿透率與導光表現
圖四、富士高分子矽膠導光膜高光穿透率與導光表現

終極光學膜工藝技術
為了更減薄與更複雜的光學系統,精密高分子押出技術,勢必是目前光學膜生產的必要趨勢,精密高分子膜片加工技術是材料端的下游,同時也是應用產品端的最上游,高分子材料由成噸計算的粉或粒子,轉為乘以面積單位計算的膜或板,這是高分子傳統的加工產業,也是尖端精密高分子新興的製造產業,起初的高分子素膜,僅純粹表現成膜(板)後的材料本質,但經過二次加工後,就是賦予功能性的平面顯示器背光源重要零件,目前看到的光學膜片二次加工法,在背光模組中大部分都是採用PET為基材,在表層光硬化成型光學結構,例如微菱鏡或擴散片,或是一些擴散粒子押出板等,在技術演進下,新一代的光學膜膜片加工技術,在這次finetech展覽中可以看出端倪,東芝、住友與日立三大精密加工廠相繼推出軟滾輪技術,可以是未來光學膜加工必須的基本功夫。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東芝機械整個連續押出壓印實驗機台展示,去年十月在橫濱顯示器展僅提供禁止拍攝的影像與書面資料,雖然去年十月有個東芝機械沼津本部的特別招待會現場展示,也不見得很多人都見過,這次東芝機械所展出的也包含奈米壓印,微加工、電鍍、高速射出壓縮機與精密塗佈技術,在在顯示東芝機械的稱霸光學膜產業的強烈企圖心,這次所展示的整台連續押出壓印系統實驗機,如圖五(a)所示,主要處理材料為聚碳酸樹脂(PC),押出段為中尺寸雙螺桿押出機,T型模頭寬福大約是40-60公分,膜片從模頭出來瞬間的溫度為270℃,滾輪採用三滾輪架構。圖五(b)可以見到各式各樣的微細成型樣品。

圖五、(a) 東芝機械連續押出壓印成型機;(b) 東芝機械 微細成型樣品圖  
圖五、(a) 東芝機械連續押出壓印成型機;(b) 東芝機械 微細成型樣品圖

住友重機與日立造船也不甘示弱,住友重機的Flex-roller三滾軟滾輪系統,國內包含工研院在內至少有兩至三組,圖六為量產尺寸的flex-roller,其主要構成,表皮為無縫金屬套筒,利用耐熱橡膠封住夾層,夾層中可用水或是油壓支撐與溫度控制,早期的flex-roller不超過100℃,目前已有更為耐熱的規格出現,軟滾輪的好處。圖七為日立造船的UF-roller,機構基本上與東芝機械、住友重機的軟滾輪類似,相異處推測是金屬套筒與溫度控制的設計,由UF-roller的感壓紙測試結果可以看到,軟滾輪所提供壓力的均勻差異,同時日立造船也展出,精密電鑄鎳質微結構滾輪雕刻滾輪與所成型的表面賦型擴散板(圖八),微結構呈現無間隙柱狀鏡陣列結構,在鏡片的尖角與圓頂處都可以完美的成型,複製率據估計也有95%以上,所使用的材質同樣也是PC,東芝機械也有同樣的展示,微結構滾輪,複製HGD(High Gain Diffuser)Plate與顯微鏡立即呈現,除了軟滾輪的系統外,精密押出高分子膜片的傳送與冷卻亦是問題,氣浮式輸送滾輪系統,可以在不碰觸微結構面輸送的同時兼顧清潔作用,利用化工熱交換技術原理與射出模具技術的新式Core-shell輪,藉由液氣熱焓的變化,就可大幅增加冷卻效率與均勻性,比用冰水機的冷卻輪還有效。

圖六、住友重機Flex roller
圖六、住友重機Flex roller 

圖七、日立造船軟滾輪技術(UF roller)
圖七、日立造船軟滾輪技術(UF roller)

圖八、日立造船表面硬化鑄鎳H25/W50µm 柱狀鏡精密雕刻滾輪與表面賦型擴散板(PC)
圖八、日立造船表面硬化鑄鎳H25/W50µm 柱狀鏡精密雕刻滾輪與表面賦型擴散板(PC)

由Finetech2008可以看到顯示器上游材料、加工技術與最終應用產品的連結,並嗅出未來光學膜片的製造趨勢,在輕薄化顯示器背後所表現出,減少材料使用、增加能源利用效率,簡化製造流程與滿足消費者對視覺空間的自由,日本廠商對這一點很清楚,利用微型光學結構,就可以用簡單的素材與加工成型法,達到多樣化的功能,並應用在不同的光學系統之中,終極光學膜工藝技術與所搭配的新興技術設備的演進,透過對材料與加工法的整合,可以構成新一代光學膜片的製造方法,在非機械的精密微細加工方式上,具有較大的可變性與靈活運用空間,可以因應更複雜的結構設計,來做各種形式的變化以符合更多變化的光學膜需求。

文章作者:趙志強/工研院材化所
資料來源:材料最前線/材料世界網

★更多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