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大學解明了原子等級之次世代高容量鋰電池充電過程

 

刊登日期:2020/10/14
  • 字級

針對備受矚目之高容量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Li2MnO3,東京大學於日前發表對其充電過程進行了原子等級的解析,並藉此推進材料性能劣化機制的研究。

研究團隊利用化學溶液脫離法,製作了在富鋰類(Lithium-rich)的Li2MnO3的單結晶表面讓鋰離子階段性地脫離(充電)的測試樣本,而在此樣本中,存在了鋰離子脫離領域與未脫離領域形成的奈米界面。接著再以聚焦離子束(鎵離子)精密地切分奈米界面,製作出供掃描穿透式電子顯微鏡(STEM)觀察用的樣本,並在界面進行了原子等級的原子/電子構造解析。

觀察結果顯示,在鋰離子脫離的領域中,因充電所形成的特殊原子構造與循環特性急遽劣化具有關連性,具體而言有3項發現。其一是正極中的氧因分解被釋放出來;其二是隨著氧的放出,僅有充電領域呈現結晶格子膨脹的狀況;第三項則是錳元素與鋰離子是以原子等級進行混合。

此外,研究團隊也觀察到鋰離子脫離/未脫離的奈米界面形成了部分錳元素呈現規則配列的新構造。在此界面領域,觀察到隨著氧的放出,為了補償結晶格子的膨脹,形成了原子等級缺陷之轉移狀況。由此可知,Li2MnO3充電因形成之奈米界面的移動而展開,是氧的放出與轉移的運作兩者協調之下的特殊過程。

透過此次的研究,可以預期將充放電過程中擔任氧化還原反應的一部分錳,置換成與氧具有高結合性的鎳、鈷等過渡金屬的話,將可讓氧的放出以及隨之而來的局部構造變化控制在最小限度,進而開發出高性能之正極材料。此外,新手法亦能應用於各種材料,可望藉此開發出高容量且長壽命之電池材料。

資料來源:https://www.t.u-tokyo.ac.jp/shared/press/data/setnws_202009091141315293202753_967570.pdf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