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電材料與應用現況

 

刊登日期:2009/12/30
  • 字級

何謂熱電變換原理
所謂熱電變換材料指的是可將熱能與電能相互轉換的材料,具有構造簡單、不需冷媒或機械零組件、無噪音等優點。熱電變換原理一般可以利用Seebeck效、Peltier效應或Thonson’s Effect來達成熱轉換為電或電能轉換為熱能的目的。

一、Seebeck效應
將二種不同的金屬或半導體接合,利用兩端的溫差產生電動勢(Electromotive Force ),即為Seebeck效應。Seebeck Effect如圖一所示般,在物質的兩端有溫差產生時,引起載子濃度平衡崩潰,產生電位差的效應。此種Seebeck效應是所有物質都會產生,但所引起電位差大小卻依物質的不同而異。尤其是半導體材料引起的電位差比較大,成為熱電變換研究的主要材料。為了得到較大的電位差,可使用p型與n 型半導體組合。

將電位差當做V,加熱端與冷卻端的溫度差為△T的話,這兩則的比例關係為:
V=α△T
α為比例常數,稱為Seebeck係數,為熱電變換特性指標之一,此值越大表示其為越好的熱電材料。應用此原理,大至火力、核能發電廠,小至人體體溫等大小熱源,都有可能將其變換成電能取出。

二、Peltier效應
Peltier效應與Seebeck效應相反,係將電力轉換為熱的現象。當金屬-熱電材料-金屬接合時(如圖二),在載子流動路徑上產生段差,載子朝此段差流動,為了跨越此段差所造成的能障,則須吸收環境的熱能,結果造成周圍溫度的下降。反之,由右端的金屬下來時,過多的能量則向四周放出,結果周圍的溫度上升,即為Poltier效應。

熱電材料應用例
從熱直接轉換成電能的熱電變換結構簡單,又不需要設備的維護,尤其在工業排熱的回收應用可能而開始受到矚目。日本在產總研主導下,自2002年開始開發高效率熱電變換元件,東芝、Komatsu正在進行發電模組的商品化。

熱電變換元件除工業排熱的利用之外,還有廣泛用途,代表性的應用為車載用途與地熱利用。車載用途方面,大阪產業大學與Rinnai等正在開發使用Gas燃燒能轉為發電/行駛的汽車。地熱利用如東芝正在進行溫泉熱(低溫水)轉換為電設備的商品化,並設置在草津溫泉進行實際驗證。

為了降低熱電變換元件的成本且及早普及,必須及早確立量產技術。昭和電線活用自家電線製造的擠壓成型技術,已確立量產系統。

表一、近2~3年突破ZT=1的研究機構/企業之研究成果

一、太空探勘機的原子能電池為熱電變換裝置
外太空無法使用太陽光發電,改用原子能電池產生必需的電。所利用的熱源來自鈈(Plutonium)238,將此物質固化可產生1000度左右的熱,宇宙太空環境則為接近絕對零度,已有足夠的低溫與高溫的溫差,只要將熱電材料夾在兩者之間,即可進行發電。本領域可以不計成本,所以是最早採用熱電變換元件的領域。

二、手錶用/民生用品用電源
手錶用電源所需電量少,利用體溫與外部氣溫的溫差,即可形成熱電變換條件,已商品化。其原理乃利用與Seebeck相反的 ---本文節錄自材料世界網「材料最前線」專欄,更多資料請見下方附檔。

作者:材網編輯室/工研院材化所
★上方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