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國際資源推展綠能及優勢技術

 

刊登日期:2020/4/5
  • 字級

范建得/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連振安/工研院綠能所
 
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與綠色轉型的聲浪,產業創新與永續發展攸關臺灣企業在全球綠色市場的競爭力。本文以當今國際綠色投融資與資源應用趨勢,解析我國產業技術擴散策略,以掌握國際化的脈動進行低碳經濟策略布局。對較為成熟的綠色市場,技術可配合投資渠道擴散,確保產業發展機先;對於需要資源投入的開發中國家,則可協同國際資源,以具優勢項目推展技術滲透。未來應運用國際資源,整合技術創新與投融資機制,確保國家利益與產業競爭力。
 
【內文精選】
前 言
自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後,全球暖化現象即已逐漸明顯,使得全球平均溫度的紀錄屢次刷新。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指出,2018年的全球均溫已較工業化前上升1.0˚C,海洋溫度上升約0.87˚C;而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之濃度則已超過了400 ppm,威脅到各個國家發展與人民的生存環境。準此,加速投入溫室氣體減量技術實為當務之急,而技術的部署仍需輔以有效、創新的投融資渠道與方法,始能提高效率與有效性。自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通過以來,已開發締約方即各自尋求成本有效的減量方法,藉由成熟的市場環境強化投融資力道,期望能在兼顧國家經濟成長的前提下,達到國家減量目標;至於開發中締約方則是尋求國際間對自身國家的補助與能力提升機會,希望能促進泛經濟與社會的綠色轉型(Green Transition)。
 
聯結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的綠色融資增長趨勢
聯合國為2030年目標所制頒的「永續發展指標」中,已強調在經濟成長下關注氣候行動的重要性;且認為,推動產業的綠色轉型、以技術擴散提高產業利基,將是促成產業參與氣候行動的重要關鍵,更足以發揮在維護環境品質前提下,達到產業成長與促進創新的共伴效應(Co-benefits)。
 
在策略上,基於綠色技術的擴散,其風險管理不同於一般科技,如何導入「邁向創新的綠色金融」的治理理念,藉由「技術與策略創新」、「方法與標準」,以及「法制規範」上做到全面性的「為綠色而融資」,將成為核心課題。在實務上,許多創新的綠色金融操作方法已可大幅的降低操作成本,並提供較為友善的操作介面,甚至能協助弱勢群體得到融資的協助,促成符合「環境、社會與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理念的投資。這其中,所涵的應用案例包括微型融資、P2P信貸、區塊鏈應用、公私銀投融資、政府開發補助(ODA)等。
 
現有國際綠色經濟體制下的技術/資金模式
承上所述,當前綠色融資市場的標的眾多,包括再生能源、能源效率、植林保育、調適科技、循環經濟、生物多樣性、淨水,以及工業污染管控等。至於綠色經濟所涉技術擴散則可區分為「關鍵策略技術於國際補助型綠色經濟市場」以及「優勢技術於成熟綠色經濟市場」。我國可針對不同技術開發項目(如太陽能、風力、材料化學、水資源應用、生質燃料、節能技術、綠色農業等)擇定開發之市場,研提商業開發計畫,並透過聯結適當的國際投融資管道,來推廣我國綠色技術並帶動國家的綠色產業與經貿發展。以下謹就筆者過往之經驗,擇要略述可供參考之模式,如圖一所示。
 
圖一、綠色經濟下的技術擴散模式
圖一、綠色經濟下的技術擴散模式
 
2. 「優勢技術於成熟綠色經濟市場」下的技術擴散
以「優勢技術於成熟綠色經濟市場」的策略而言,其發展的關鍵在於應用技術發展國家的在地政策,輔以適當的創新綠色金融工具,帶動私部門的參與及投資,使得優勢技術得以獲得更高的收益與市占。以「北海道綠色基金模式」為例,其特別之處在於藉由地方成立綠色基金,讓市民共同成為合作社之一員出資設立「市民再生能源基金公司」,技轉單位則協助當地設立「市民風車」,其以公民電廠的方式將各方的利害關係者帶入,而電力公司亦得以藉由躉購制度提供基金運作與盈餘(如圖四所示)。
 
圖四、北海道市民風車與綠色基金運作模式
圖四、北海道市民風車與綠色基金運作模式
 
準此,就技術擴散的角度來看,優勢技術需能瞭解地方商業生態、躉購制度,與企業社會責任(CSR)要求,以此策略反而…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本文節錄自《工業材料》雜誌400期,更多資料請見下方附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