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貿易戰下台灣面板產業的機會與發展策略

 

刊登日期:2020/2/5
  • 字級

温俊祥/工研院材化所
 
美國川普總統的「美國優先」政策使他成功入主白宮,但也在全球掀起了一連串的貿易爭端。美國對中國設置了高關稅及貿易障礙,以迫使其改變美國所謂的「不公平貿易作法」,因而引起了美中貿易戰。此時,與其討論雙方爭端如何解決,倒不如將其視為是美國壓制中國威脅以及「美國製造」與「一帶一路」之分水嶺的開始。對此,在中國的台灣顯示面板廠與相關材料零組件供應鏈業者選擇了回流,這將使得台灣的LCD面板產業可望再起,並有助於台灣下世代顯示技術與相關材料技術的發展。透明基板材料的成功開發促使可折疊OLED顯示器的實現,充分展露了材料對創新突破的影響。而材料的重要性,更在日韓貿易爭端下顯露無遺。材料的發展將是下世代顯示技術的核心與突破點。
 
【內文精選】
面板產業發展歷程
液晶顯示器(LCD)自1960年代問世以來,經過20年的發展,由日本在1990年代成功開發出大尺寸化製造技術,並催生了筆記型電腦;自此,技術不斷地往大面積、高解析、快速響應、廣視角及廣色域等方向開發,應用領域也不斷地擴大,最終完全取代並超越陰極射線管(CRT)顯示器的應用範圍。而這些顯示器品質的提升完全是仰賴材料技術的進步與突破,例如快速響應的液晶分子設計與配方、高色純度的彩色濾光片及各式各樣可增加亮度、擴大視角的光學膜材。
 
極盛時期,日本的液晶顯示器於全球的市占率曾高達九成以上。台灣自1994年即有聯友光電率先投入生產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TFT LCD),如圖一所示,但真正的快速發展,始自於日本為了箝制韓國的低價競爭方式,於1998年策略性地與台灣合作技轉。台灣取得成熟的TFT LCD量產技術後,在半導體產業基礎所培育的精細製程人才努力下,短期內即迅速拉高良率,並透過不斷地研發改善顯示品質;材料業者也在政府協助下逐步建立起材料供應鏈,逐漸茁壯。而日本的液晶顯示器產業在台灣與南韓的強力競爭下,終致由盛而衰走向沒落,但在關鍵材料與製程設備上卻仍保有其強大的競爭力。
 
圖一、台灣IC與TFT LCD產業發展歷程
圖一、台灣IC與TFT LCD產業發展歷程
 
全球貿易戰概況
1. 美中貿易戰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2018年3月簽署了「301條款」備忘錄,開始對中國銷往美國的1,300項貨物課徵600億美元關稅,揭開了美中貿易戰的序幕。分析這場貿易衝突的成因,主要有四個,包括:
①美中之間高達3,75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2. 日韓貿易戰
南韓法院於2018年的判決,要求日本企業必須賠償二戰期間被強徵的南韓勞工,但日方主張該賠償問題已在1965年「日韓請求權協定」簽署時就已解決該爭議。後續日本在2019年的G20大阪峰會中要求商討,但南韓並不回應,日本經濟產業省於是宣布,從7月4日起,加強管制出口到南韓的3項市占率達8成以上的關鍵電子原料(圖二),包括含氟聚醯亞胺(Fluorine Polyimide)、極紫外光阻劑(EUV Resist)及氫氟酸氣體(HF Gas),此舉被視為對南韓的反制措施。
 
圖二、日本經濟產業省管制出口到南韓的關鍵電子原料占比
圖二、日本經濟產業省管制出口到南韓的關鍵電子原料占比
 
貿易戰對面板產業的影響與對策
2. 面板材料發展對應
日韓貿易戰讓一向隱身於電子產業之後的材料廠之重要性,一夕間受到眾人矚目。日本的高精細電子材料廠在光電、電子、半導體及顯示面板等產業,擁有全球極高的市占率;日本僅加強審查管制出口3項關鍵電子原料,就足以讓南韓半導體廠與顯示器廠產生斷料停工的風險,也促使向來依賴日本關鍵材料或零組件的南韓業者,積極尋找替代方案。南韓政府因之也支援業者研發國產替代品,2020年將對建立顯示器創新製程平台計畫投入比2019年多10倍的預算。
 
台灣出口導向的經濟型態,透過高階人力與產業聚落方式發展出快速且具有彈性的設計與製造技術,創新與應變是我們很重要的核心能力。為穩定面板產業的生產與成本控制,對上游相關材料零組件的來源與技術發展,投入甚早並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南韓甚且針對日本加強管制的材料,來台尋求供貨機會…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本文節錄自《工業材料》雜誌398期,更多資料請見下方附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