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式創新×設計思考—談工研院經驗

 

刊登日期:2017/6/5
  • 字級

工研院創新體系
台灣產業從最早期積體電路、複合材料、顯示器到雲端,這一連串的發展工研院都有顯著貢獻,也勾勒出工研院四十幾年的發展脈絡。探索工研院的創新體系,可以發現輸入(Input)端來自於政府和產業的需求,產出(Output)端則是因應需求而產生的技術報告、專利、技術移轉甚至於新創事業。但外界真正重視的並不是這些顯而易見的產出,而是綜效(Outcome)。工研院的任務「以科技研發,帶動產業發展,創造經濟價值,增進社會福祉」,科技是我們的使命,這也是我們跟別人不一樣、可以創新的地方。

有了需求和產出, 工研院創新體系(圖一)是依循四個平台在執行。「核心技術平台」是四十多年來所累積的人才與設備;「創新平台」代表的是組織與計畫,會因為某種需求,立基於核心平台去架構我們的組織,去建構我們的計畫;為了將成果產出,於是有了「產業化平台」,其中包含了新創的輔導、試量產、試營運、關鍵客戶經營等。另外,工研院想要領先世界發展就需要「前端平台」,藉此連結國際、探索未來,藉由這些平台的建構我們可以再去思索我們欠缺什麼?要補足什麼?

圖一、工研院創新體系
圖一、工研院創新體系

設計與設計思考
多年前,因為研提中分院新的計畫方向緣故,我開始接觸設計與設計思考(De- sign Thinking)。在思考工研院要走的設計跟業界會有什麼不同的過程中,逐漸體會到設計應該是一種策略,而不只是外型的美觀。美雖然很重要,但卻只是最基本的元素而已。談設計思考都會以三個圓(圖二)來描述:技術可行性、商業延續性和用戶需求性,簡單講就是「以人為本」的概念。

設計思考的五大要素-觀、移、提、踏、推
隨著對設計思考的了解越深,有天突然想通,發現設計思考的精髓其實只有五個字,我稱之為設計思考五大要素(圖四):觀、移、提、踏、推。而這五大要素竟也是工研院創新體系的運作流程,換言之,設計思考並非僅是發生在前端平台而已,實際上整個工研院創新體系的滾動就是個設計思考,它是一個生生不息的循環。
4. 踏
工研院在技術研發上一直都是腳踏實地在進行,建構了一百多個開放式創新系統/服務平台(Open Innovation System Platform/Open Innovation Service Platform; OISP),而每一個OISP都是由數個TBB組成的產業拼圖。拼圖的概念就是結合外部能量借力使力,不必事事在我。但要跟外部合作,需要溝通的技巧,「你的清楚不等於我的明白」,為了避免認知誤解,故衍生出使用技術成熟度(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 TRL)(圖六)作為連結產業的工具。
5. 推
工研院要做的是追求市場的短期變化或是新興市場的來臨,這也是值得思考的。企業看的是稍縱即逝的機會,追求快速回應市場需求,增強或升級現有產品並產生營收;工研院則是重視挑戰,以突破型的技術開創新價值。因此前面所述對於V-shape而言,工研院強調的是V-shape中的Show-starter而不是Show-stopper。

前瞻技術跟產業化原是兩條平行線,但透過工研院這幾年的努力,這兩條線越走越近,甚至開始融合,開始了前瞻技術的產業化。兩者在一開始被認為不可能並行的原因在雙極性(圖七),前瞻技術講求高原創性,其產業化時間…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圖七、前瞻創新與產業服務的雙極性
圖七、前瞻創新與產業服務的雙極性

作者:黃新鉗/工研院產服中心
★本文節錄自「工業材料雜誌」366期,更多資料請見下方附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