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航空器的機會

 

刊登日期:2016/6/1
  • 字級

馮芳瑞/工研院材化所

目前,世界上只有7個國家和地區有能力自主研製大型航空機。知名的美國波音公司和歐洲空客公司分別只生產 150個座位以上的商用航空機,不生產 150個座位以下的商用航空機,被稱為全世界自主研製大型航空機的第一梯隊。

第二梯隊來自巴西航空工業集團和加拿大的龐巴迪商用航空機公司。上述兩家公司避開與波音和空客的競爭,專門研製80至130座位的商用航空機。目前巴西航空工業集團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130座級以下商用航空機製造商,它在中國支線航空市場的佔有率已超過80%。美國的天空中也飛翔着 850架巴西研製的商用航空機。

另外有能力自主研製大型航空機的國家是澳洲、俄羅斯、日本和中國。其中,澳洲研製時間較短,國際影響力不大。相比較而言,俄羅斯的研製能力較強,歷史悠久。但是由於政治原因,俄羅斯的研製採用「閉門造車」方式,與美歐制定的適航安全標準不一致,儘管它能自主研製 80至 200座的大型商用航空機,但得不到國際認可,無法出口。中國與日本則是同時具備長時間OEM 與 ODM 的國家,本身也具有市場,因此,這二個國家將是未來亞洲區域的航空機生產國。

日本與中國是最近幾年來投入最多資源進行航空機的亞洲國家,這二個國家所具有的能量不太相同,但都是透過代工、關鍵零組件與設計組裝能力,滲入主流航空業者的供應鏈,以戰練兵,並開始航空機系統的設計與製造。希望透過大量經驗的累積,來打破空中俱樂部被少數歐美國家壟斷的情況。根據市場預估,未來 10年內,全球將需要幹線航空機 1.2萬架、支線航空機 0.27 萬架、通用航空機 1.83 萬架、直升機 1.2 萬架,總價值約 2兆美元,圖一為 2031 年波音公司與 JACD 對於旅客與客機成長的預估。

圖一、航空旅客與航空機之市場預估

根據日本經濟省產業局的報告,他們做了一個很有趣的比喻,將大、中、小型各式客機與汽車產業做類比,發現航空機與汽車的趨勢一樣,中小型航空機將是未來航空業的主流。圖二為各式航空機的未來需求圖,由此圖可發現,120~180人艙等的航空機將是未來成長最為快速的機種之一。因此,日本在2008年啟動民航機開發計畫,由三菱重工業負責開發,表一與圖三為三菱重工業開發民航機的時程,主要核心股東有三菱集團、豐田汽車、住友商事、三井商事……等等。這個民航機開發計畫,是日本自 1970年代開發螺旋槳航空機 YS-11之後,最大型的航空機開發計畫。

日本在二次大戰時期曾經擁有 100萬以上的人力從事航空製造業,最盛時期航空機年產量高達 2 .5 萬架。1952年4月日本與盟軍所簽定的敗戰協約解禁後,為維持國內航空機研製能力,於昭和 30年代(1970年代)啟動 YS-11客機(60人座雙渦輪螺旋槳發動機)計畫,可惜當時日本於航空機銷售未做好妥善規劃,因而只獲得少量訂單,生產了 182架(全數由日本本土單位擁有),近半世紀以來,日本或多或少有小型航空機計畫(MU-2、 MU-300),但終究無法成功開拓自有品牌的航空機市場,其航空機之發展沿革如圖四所示---以上為部分節錄資料,完整內容請見下方附檔。


分享